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化学论文--有机合成药物化学论文

三氮唑酮、香豆素和喹啉二酮类大麻素Ⅱ型受体选择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和活性评价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写表第10-11页
目次第11-14页
1 三氮唑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第14-48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2 三氮唑酮类衍生物的设计思路第17-18页
    1.3 三氮唑酮类衍生物的合成第18-19页
    1.4 三氮唑酮类衍生物的体外生物活性评价及构效关系研究第19-23页
        1.4.1 三氮唑酮类衍生物的体外生物活性测定第19-21页
        1.4.2 三氮唑酮类衍生物体外活性测试结果及初步构效关系讨论第21-23页
    1.5 大麻素受体的同源模建及三氮唑酮类衍生物的比较分子对接研究第23-29页
        1.5.1 大麻素CB1受体、CB2受体的同源模建第23-24页
        1.5.2 分子动力学优化第24-26页
        1.5.3 分子对接第26-29页
    1.6 小结第29页
    1.7 实验部分第2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8页
2 香豆素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第48-104页
    2.1 香豆素类衍生物的设计思路第48-55页
        2.1.1 香豆素类衍生物的研究背景第48-49页
        2.1.2 先导化合物的3D-QSAR模型构建第49-55页
        2.1.3 香豆素类衍生物的设计思路第55页
    2.2 香豆素类衍生物的合成第55-57页
    2.3 香豆素类衍生物的体外生物活性评价及构效关系研究第57-63页
        2.3.1 香豆素类衍生物的体外生物活性测定第57-59页
        2.3.2 香豆素类衍生物体外活性测试结果及构效关系讨论第59-63页
    2.4 香豆素类衍生物的分子对接研究第63-65页
    2.5 小结第65-66页
    2.6 实验部分第66-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3 喹啉二酮类衍生物及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第104-170页
    3.1 喹啉二酮类衍生物及类似物的研究背景及设计思路第104-107页
        3.1.1 喹啉二酮类衍生物及类似物的研究背景第104-105页
        3.1.2 喹啉二酮类衍生物及类似物的设计思路第105-107页
    3.2 喹啉二酮类衍生物及类似物的合成第107-109页
    3.3 喹啉二酮类衍生物及类似物的生物活性评价及构效关系研究第109-121页
        3.3.1 喹啉二酮类衍生物及类似物的体外生物活性测定第109-114页
        3.3.2 喹啉二酮类衍生物及类似物的体外活性测试结果及构效关系讨论第114-118页
        3.3.3 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的体内药效实验第118-121页
    3.4 喹啉二酮类衍生物的分子对接及3D-QSAR模型的研究第121-125页
        3.4.1 喹啉二酮类衍生物的分子对接研究第121-122页
        3.4.2 喹啉二酮类CB2受体激动剂的CoMFA研究第122-125页
    3.5 小结第125-126页
    3.6 实验部分第126-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0页
4 大麻素Ⅱ型受体选择性配体的研究进展(综述)第170-201页
    4.1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及其生理功能第170-172页
    4.2 大麻素Ⅱ型受体选择性配体的研究进展第172-189页
        4.2.1 4-喹啉酮类衍生物第172-174页
        4.2.2 4-氧代-1,4-二氢吡啶类衍生物第174页
        4.2.3 1,4-二取代高哌嗪类衍生物第174-175页
        4.2.4 苄基咪唑烷二酮类衍生物第175-176页
        4.2.5 十氢喹啉类衍生物第176-177页
        4.2.6 苯甲酰胺类衍生物第177-178页
        4.2.7 吡啶及哒嗪类衍生物第178-180页
        4.2.8 嘌呤类衍生物第180页
        4.2.9 稠合噻吩衍生物第180-182页
        4.2.10 双酰胺类衍生物第182-184页
        4.2.11 三取代磺酰胺类衍生物第184页
        4.2.12 1,3,5-均三嗪类衍生物第184-185页
        4.2.13 2-吡啶酮类衍生物第185-187页
        4.2.14 金刚烷类衍生物第187-188页
        4.2.15 其他第188-189页
    4.3 小结及展望第189-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201页
作者简历第201-202页

论文共2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临床前抗肿瘤作用研究
下一篇:XIAP蛋白在过氧化氢诱导的牙周膜细胞凋亡中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