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7页 |
1.2 旋转超声加工技术概述 | 第17-19页 |
1.2.1 超声加工的原理及特点 | 第17-18页 |
1.2.2 旋转超声加工的原理及特点 | 第18-19页 |
1.2.3 旋转超声加工在工程上的应用 | 第19页 |
1.3 旋转超声加工材料去除机理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亚表层损伤及深度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5 旋转超声加工切削力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6 旋转超声加工刀具磨损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旋转超声加工表面微观形貌特征及形成机理 | 第27-52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单个磨粒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27-31页 |
2.2.1 磨粒的高频振动效应 | 第27-30页 |
2.2.2 高频振动效应强弱的表征 | 第30-31页 |
2.3 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分析及材料去除机理 | 第31-36页 |
2.3.1 旋转超声加工及普通磨削实验方案 | 第31-33页 |
2.3.2 旋转超声加工表面损伤特征及材料去除机理 | 第33-35页 |
2.3.3 加工表面损伤特征对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2.4 旋转超声加工表面形成机理研究 | 第36-47页 |
2.4.1 刻划实验方案设计 | 第36-38页 |
2.4.2 刻划表面损伤特征分析 | 第38-44页 |
2.4.3 表面形成过程模型 | 第44-45页 |
2.4.4 实验验证 | 第45-47页 |
2.5 加工工艺参数对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 第47-50页 |
2.5.1 切削深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 第48页 |
2.5.2 进给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 第48-49页 |
2.5.3 主轴转速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 第49-5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旋转超声加工亚表层损伤特征及深度预测方法 | 第52-78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旋转超声加工亚表层损伤形式及形成机理 | 第52-56页 |
3.2.1 亚表层损伤形式的检测方法 | 第52-53页 |
3.2.2 亚表层损伤形式分析 | 第53-55页 |
3.2.3 粉末化层的形成机理及其与切屑层/裂纹层的联系 | 第55-56页 |
3.3 高频振动对亚表层损伤深度和分布的影响 | 第56-67页 |
3.3.1 亚表层损伤深度和分布的检测方法 | 第56-58页 |
3.3.2 亚表层损伤的深度和分布特征 | 第58-62页 |
3.3.3 加工工艺参数对亚表层裂纹扩展深度的影响 | 第62-65页 |
3.3.4 最大深度裂纹的形成机理 | 第65-67页 |
3.4 基于SPH算法的裂纹形成过程仿真分析 | 第67-71页 |
3.4.1 SPH法的基本原理及材料本构模型 | 第67-68页 |
3.4.2 裂纹形成及扩展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68-69页 |
3.4.3 冲击裂纹的形成过程 | 第69-70页 |
3.4.4 可行性验证 | 第70-71页 |
3.5 亚表层损伤深度预测方法研究 | 第71-76页 |
3.5.1 尖锐压头的压痕断裂力学理论 | 第71-74页 |
3.5.2 基于表面粗糙度的亚表层损伤深度预测方法 | 第74-7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超声振动对刀具切削力及材料去除过程的影响 | 第78-94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高频振动引起的材料应变率效应分析 | 第78-80页 |
4.3 实验方案设计 | 第80-82页 |
4.3.1 RUM刻划实验 | 第80-81页 |
4.3.2 RUM和CG压痕实验 | 第81-82页 |
4.4 RUM划痕形貌分析 | 第82-84页 |
4.5 RUM和CG压痕结果分析 | 第84-89页 |
4.5.1 压痕表面损伤形貌分析 | 第84-86页 |
4.5.2 压痕力-位移曲线分析 | 第86-87页 |
4.5.3 能量耗散与弹性恢复 | 第87-89页 |
4.6 脆-塑转变临界条件的建立 | 第89-91页 |
4.7 实验验证 | 第91-9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5章 旋转超声加工中刀具磨损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 第94-113页 |
5.1 引言 | 第94页 |
5.2 刀具磨损实验方案和实验条件 | 第94-96页 |
5.3 刀具的轮廓磨损及其对工件形状的影响 | 第96-100页 |
5.3.1 刀具端面磨损的区域性特征 | 第96-97页 |
5.3.2 刀具的轮廓磨损对工件形状的影响 | 第97-100页 |
5.4 刀具端面形貌特征分析与磨粒数目统计 | 第100-104页 |
5.4.1 刀具端面形貌特征 | 第100-101页 |
5.4.2 刀具端面磨粒数目的统计 | 第101-102页 |
5.4.3 刀具磨损对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5.4.4 单个磨粒的磨损形貌分析 | 第103-104页 |
5.5 霍普金森杆冲击实验 | 第104-112页 |
5.5.1 霍普金森压杆冲击实验技术简介 | 第105-106页 |
5.5.2 BK7玻璃冲击实验条件 | 第106-107页 |
5.5.3 试件的断裂破坏形态分析 | 第107-108页 |
5.5.4 材料的应变率效应研究 | 第108-110页 |
5.5.5 刀具端面磨粒破碎机理分析 | 第110-11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结论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个人简历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