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纳米晶金属加工硬化现象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纳米尺度金属加工硬化现象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21页 |
1.2.1 实验研究 | 第13-19页 |
1.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19-21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关键技术及处理 | 第22-31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关键技术 | 第23-28页 |
2.2.1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2.2.2 原子间势函数 | 第24-25页 |
2.2.3 积分算法 | 第25-26页 |
2.2.3.1 Verlet 算法 | 第25-26页 |
2.2.4 边界条件 | 第26-28页 |
2.2.5 系综概述 | 第28页 |
2.3 模拟使用的程序、可视化软件及缺陷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2.3.1 缺陷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双晶 Ag 纳米线加工硬化现象的研究 | 第31-54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非对称倾转晶界双晶 Ag 纳米线 | 第32-43页 |
3.2.1 模型的建立与模拟方法 | 第32-34页 |
3.2.2 模拟结果 | 第34-42页 |
3.2.3 倾角对非对称倾转晶界双晶 Ag 纳米线位错形核位置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 对称倾转晶界双晶 Ag 纳米线 | 第43-46页 |
3.3.1 模型的建立与模拟方法 | 第43-44页 |
3.3.2 模拟结果 | 第44-46页 |
3.4 任意大角度晶界双晶 Ag 纳米线 | 第46-49页 |
3.4.1 模型的建立与模拟方法 | 第46-47页 |
3.4.2 模拟结果 | 第47-49页 |
3.5 ∑3 共格孪晶界 Ag 纳米线 | 第49-53页 |
3.5.1 模型的创建与模拟方法 | 第49-50页 |
3.5.2 模拟结果 | 第50-53页 |
3.6 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多晶 Ag 纳米线加工硬化现象的研究 | 第54-71页 |
4.1 引言 | 第54-56页 |
4.1.1 单晶 Cu 丝的准静态拉伸试验 | 第54-56页 |
4.2 模型创建方法及模拟方法 | 第56-57页 |
4.2.1 多晶 Ag 纳米线模型创建方法 | 第56-57页 |
4.2.2 多晶 Ag 纳米线模拟方法 | 第57页 |
4.3 模拟结果 | 第57-70页 |
4.3.1 平均晶粒尺寸 1.803 nm 多晶 Ag 纳米线 | 第59-61页 |
4.3.2 平均晶粒尺寸 4.958 nm 多晶 Ag 纳米线 | 第61-63页 |
4.3.3 平均晶粒尺寸 14.844 nm 多晶 Ag 纳米线 | 第63-65页 |
4.3.4 平均晶粒尺寸 31.174 nm 多晶 Ag 纳米线 | 第65-67页 |
4.3.5 平均晶粒尺寸 39.123 nm 多晶 Ag 纳米线 | 第67-69页 |
4.3.6 模型尺寸对加工硬化现象的影响 | 第69-70页 |
4.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层状多晶 Ag 纳米晶加工硬化现象的研究 | 第71-79页 |
5.1 引言 | 第71-72页 |
5.2 层状多晶 Ag 纳米晶块体 | 第72-75页 |
5.2.1 模型的创建及模拟方法 | 第72-73页 |
5.2.2 模拟结果 | 第73-75页 |
5.3 层状多晶 Ag 纳米晶薄膜 | 第75-77页 |
5.3.1 模型的创建及模拟方法 | 第75-76页 |
5.3.2 模拟结果 | 第76-77页 |
5.4 层状多晶 Ag 纳米线 | 第77-78页 |
5.4.1 模型的创建及模拟方法 | 第77页 |
5.4.2 模拟结果 | 第77-78页 |
5.5 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多晶 Mo 纳米线加工硬化现象的研究 | 第79-84页 |
6.1 引言 | 第79页 |
6.2 模型创建方法及模拟方法 | 第79-81页 |
6.2.1 模型创建方法 | 第79-80页 |
6.2.2 模拟方法 | 第80-81页 |
6.3 模拟结果 | 第81-83页 |
6.4 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