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二、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 第10-11页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1章 建国初赵望云写生作品风格解析 | 第13-21页 |
1.1 “土改”速写 | 第13-15页 |
1.2 1955年宝成铁路沿线写生 | 第15-17页 |
1.3 1956年埃及写生 | 第17-21页 |
第2章 从写生而来的长安画派 | 第21-33页 |
2.1 1958年巴山、秦岭写生 | 第21-24页 |
2.2 1959年黄河、汾河写生 | 第24-26页 |
2.3 1961年秦岭山区宁陕县火地塘写生 | 第26-30页 |
2.4 1962年祁连山写生 | 第30-33页 |
第3章 赵望云与长安画派 | 第33-39页 |
3.1 赵望云与石鲁 | 第33-35页 |
3.2 赵望云与何海霞 | 第35-36页 |
3.3 赵望云前后风格对比 | 第36-39页 |
第4章 赵望云艺术风格综论 | 第39-45页 |
4.1 风格综论 | 第39-41页 |
4.2 艺术影响 | 第41-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