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全球化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 第10页 |
| ·城市化背景下历史地段的变迁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8页 |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动态及实践状况 | 第12-16页 |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动态及实践状况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18-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本文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城市历史地段的发展 | 第20-36页 |
| ·历史地段概述 | 第20-23页 |
| ·历史地段的历史认知 | 第20页 |
| ·历史地段的概念 | 第20-21页 |
| ·历史地段的特征 | 第21-23页 |
| ·历史地段的现状 | 第23-33页 |
| ·我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 第23-25页 |
| ·历史地段的现实情况 | 第25-27页 |
| ·突出问题的深层原因 | 第27-33页 |
| ·历史地段更新的动因 | 第33-34页 |
|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 第33-34页 |
| ·土地资源有限发展的要求 | 第34页 |
|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要求 | 第34页 |
| ·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城市空间结构基础理论 | 第36-48页 |
| ·基本概念的阐述 | 第36-37页 |
| ·城市 | 第36页 |
| ·城市结构 | 第36-37页 |
| ·城市空间结构 | 第37页 |
|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基本构成 | 第37-47页 |
| ·物质结构形态的构成 | 第38-43页 |
| ·社会结构形态的构成 | 第43-46页 |
| ·物质结构形态和社会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城市历史地段空间结构更新案例研究 | 第48-61页 |
| ·城市历史地段空间结构更新案例 | 第48-57页 |
| ·重庆磁器口古镇保护整治规划 | 第48-49页 |
| ·西安环城公园的更新 | 第49-50页 |
| ·北京王府井商业街交通组织更新 | 第50-51页 |
| ·法国巴黎马赖街区的振兴 | 第51-52页 |
| ·都柏林坦普尔街区的振兴 | 第52-54页 |
| ·曼彻斯特卡斯菲尔德的振兴 | 第54-55页 |
| ·北京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试点地段市政工程综合设计 | 第55-57页 |
| ·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城市设计 | 第57页 |
| ·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启示 | 第57-60页 |
| ·深层的更新涵义 | 第57-58页 |
| ·综合的整体目标 | 第58页 |
| ·复合的使用功能 | 第58-59页 |
| ·丰富的公共空间 | 第59页 |
| ·完善的基础设施 | 第59页 |
| ·活力的居住街区 | 第59页 |
| ·新型的文化复兴 | 第59-60页 |
| ·科学的组织管理 | 第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城市历史地段空间结构更新体系建构 | 第61-87页 |
| ·城市历史地段空间结构更新的目标 | 第61-62页 |
| ·可持续发展目标 | 第61页 |
| ·促进经济发展目标 | 第61-62页 |
| ·社会和谐目标 | 第62页 |
| ·环境共生目标 | 第62页 |
| ·文脉延续目标 | 第62页 |
| ·城市历史地段空间结构更新层级 | 第62-63页 |
| ·整体空间形态的更新 | 第63-68页 |
| ·整体格局的继承 | 第63-65页 |
| ·功能的调适 | 第65-66页 |
| ·绿化景观体系的营建 | 第66页 |
| ·容量及强度的控制 | 第66-67页 |
| ·交通体系的完善 | 第67页 |
| ·基础设施的健全 | 第67-68页 |
| ·街巷的更新 | 第68-73页 |
| ·不同功能类型街巷的更新 | 第68-72页 |
| ·街巷更新的一般性内容 | 第72-73页 |
| ·重要节点的更新 | 第73-79页 |
| ·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地段的更新 | 第73-75页 |
| ·节点型开放空间的更新 | 第75-79页 |
| ·社会空间形态的更新 | 第79-81页 |
| ·整体环境意象的保留和延续 | 第79-80页 |
| ·保持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 | 第80-81页 |
| ·社会网络的保存和场所精神的营造 | 第81页 |
| ·城市历史地段空间结构更新的组织管理 | 第81-86页 |
| ·调查研究 | 第81-85页 |
| ·公众参与 | 第85页 |
| ·资金筹措 | 第85-86页 |
| ·小结 | 第86-87页 |
| 第六章 城市历史地段空间结构更新实践 | 第87-118页 |
| ·城市历史地段整体更新层面的研究——以山西祁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之古城规划为例 | 第87-103页 |
| ·祁县概述 | 第87-88页 |
| ·建设现状分析 | 第88-92页 |
| ·整体更新的规划理念 | 第92页 |
| ·规划原则 | 第92页 |
| ·整体更新的实施策略 | 第92-103页 |
| ·城市历史地段街巷更新层面的研究——以榆林上郡路北段街景设计为例 | 第103-114页 |
| ·上郡路概况 | 第103-104页 |
| ·现状综合分析 | 第104-107页 |
| ·街巷更新的总体设计 | 第107-111页 |
| ·街景重要结点详细设计 | 第111-112页 |
| ·建筑改造 | 第112-113页 |
| ·建筑照明 | 第113页 |
| ·其它 | 第113页 |
| ·近期改造指引 | 第113-114页 |
| ·城市历史地段重要节点更新层面的研究——以榆林古城南门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 第114-117页 |
| ·概述 | 第114页 |
| ·现状条件 | 第114-115页 |
| ·更新设计 | 第115-117页 |
| ·小结 | 第117-118页 |
| 结论 | 第118-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