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 祖国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1 病名沿革 | 第11页 |
1.2 临床症状的描述 | 第11页 |
1.3 病因病机 | 第11-12页 |
1.4 治疗方法 | 第12-14页 |
1.5 预后 | 第14页 |
1.6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15-16页 |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16-21页 |
2.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6页 |
2.2 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 | 第18-20页 |
2.4 ASO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 第20页 |
2.5 结语 | 第20-21页 |
临床研究 | 第21-26页 |
1 病例来源 | 第21页 |
2 诊断标准 | 第21-23页 |
2.1 西医诊断 | 第21页 |
2.2 分期标准 | 第21-22页 |
2.3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2页 |
2.4 病例控制标准 | 第22-2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3.1 治疗方法 | 第23-24页 |
3.2 治疗疗程 | 第24页 |
3.3 观察指标 | 第24-25页 |
3.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第25页 |
3.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5页 |
4 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结果 | 第26-35页 |
1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 第26-27页 |
1.1 性别、年龄、病程及患肢情况、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第26页 |
1.2 血压情况比较 | 第26页 |
1.3 血糖情况 | 第26-27页 |
1.4 两组治疗前ABI、足背动脉内径、PSV、下肢不同部位皮温情况 | 第27页 |
2 治疗前后疗效性指标比较 | 第27-34页 |
2.1 总体疗效比较 | 第27-28页 |
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8-29页 |
2.3 两组治疗前后ABI指数比较 | 第29-30页 |
2.4 两组治疗前后足背动脉内径、PSV比较 | 第30-31页 |
2.5 两组红外热像检查下肢不同部位皮温比较 | 第31-32页 |
2.6 两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比较 | 第32-34页 |
3 安全性评价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41页 |
1 中医学对ASO的认识 | 第35页 |
2 中药内外合治的理论依据 | 第35-36页 |
3 方药分析 | 第36-38页 |
3.1 药物组成 | 第36页 |
3.2 立方依据与方义分析 | 第36页 |
3.3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 第36-38页 |
4 临床疗效分析 | 第38-39页 |
4.1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的比较 | 第38页 |
4.2 治疗前后两组ABI的比较 | 第38-39页 |
4.3 治疗前后两组足背动脉内径和足背动脉峰值血流速度的比较 | 第39页 |
4.4 治疗前后两组下肢不同部位皮温比较 | 第39页 |
4.5 治疗前后两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比较 | 第39页 |
4.6 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 第39页 |
5 不足与展望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