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基于超静定拉压杆模型的小跨高比连梁的受力性能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7-17页
    1.1 连梁在联肢剪力墙中的作用第7-9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1.3 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1 拉压杆模型总体思路及发展现状第10-11页
        1.3.2 连梁拉压杆模型研究现状第11-13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及任务第13-17页
        1.4.1 本课题组已经完成的研究成果第13-15页
        1.4.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任务第15-17页
2 跨高比 1.5 <L/h≤2.5 复合斜筋连梁的试验结果及受力机理分析第17-29页
    2.1 跨高比 1.5<L/h≤2.5 复合斜筋连梁的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7-22页
        2.1.1 跨高比 1.5<L/h≤2.5 复合斜筋连梁试件的基本情况第17页
        2.1.2 跨高比 1.5<L/h≤2.5 复合斜筋连梁的裂缝发育及破坏形态第17-19页
        2.1.3 跨高比 1.5<L/h≤2.5 复合斜筋连梁中各类受力钢筋的应变分布和受力特征第19-22页
    2.2 跨高比 1.5<L/h≤2.5 复合斜筋连梁受力机理分析第22-29页
        2.2.1 不同跨高比对连梁传力机构的影响第22-24页
        2.2.2 复合斜筋连梁的受力机理分析及拉压杆模型的建立第24-29页
3 跨高比 1.5 <L/h≤2.5 复合斜筋连梁的受力状态模拟及模型的求解第29-47页
    3.1 跨高比 1.5<L/h≤2.5 复合斜筋连梁的受力状态模拟第29-32页
        3.1.1 复合斜筋连梁受力状态模拟的方法及目的第29页
        3.1.2 复合斜筋连梁受力状态模拟的合理化假定第29-32页
    3.2 复合斜筋连梁的超静定拉压杆模型的求解第32-44页
        3.2.1 超静定拉压杆模型变形协调及几何条件的建立第32-38页
        3.2.2 超静定拉压杆模型各拉、压杆受力状态计算第38-43页
        3.2.3 超静定拉压杆模型总体平衡条件的建立第43-44页
    3.3 超静定拉压杆模型的计算程序第44-47页
4 超静定拉压杆模型的合理性验证第47-59页
    4.1 概述第47页
    4.2 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47-53页
        4.2.1 荷载-位移骨架曲线的对比分析第47-49页
        4.2.2 连梁中各类钢筋的应变对比分析第49-53页
    4.3 基于超静定拉压杆模型的连梁受力性能分析第53-59页
        4.3.1 混凝土应变及连梁失效状态的识别第53-54页
        4.3.2 复合斜筋连梁的抗剪承载力分量变化规律第54-59页
5 复合斜筋小跨高比连梁的设计建议第59-69页
    5.1 概述第59页
    5.2 连梁抗弯、抗剪承载力与延性的关系第59-61页
    5.3 复合斜筋连梁的设计方法第61-69页
        5.3.1 复合斜筋连梁抗弯承载力设计第61-62页
        5.3.2 复合斜筋连梁抗剪承载力设计第62-66页
        5.3.3 复合斜筋连梁设计的其他控制条件第66-67页
        5.3.4 复合斜筋连梁抗震设计的其他构造措施第67-6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9-73页
    6.1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第69-70页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建议第70-73页
致谢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附录第79-82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9-80页
    B 跨高比 1.5 <L/h≤2.5 复合斜筋连梁算例试件基本情况统计表第80-81页
    C 跨高比 1.5 <L/h≤2.5 复合斜筋连梁算例试件承载力计算统计表第81-82页
    D 跨高比 1.5 <L/h≤2.5 复合斜筋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复核计算表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海拔寒冷地区采暖散热器散热性能研究
下一篇: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模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