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城镇风貌塑造中的外部空间设计引导--以石柱县县城区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图表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 第12-14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缘起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0页 |
1.3.1 国外城镇风貌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1.3.2 国内城镇风貌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4.1 小城镇 | 第20-21页 |
1.4.2 风貌 | 第21-22页 |
1.4.3 外部空间 | 第2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2 小城镇风貌与外部空间 | 第26-54页 |
2.1 小城镇风貌的内涵解析 | 第26-34页 |
2.1.1 小城镇风貌要素的内容 | 第26-27页 |
2.1.2 小城镇风貌构建的层级 | 第27-28页 |
2.1.3 小城镇风貌构建的时空差异 | 第28-30页 |
2.1.4 小城镇风貌构建与演变 | 第30-34页 |
2.1.5 本节小结 | 第34页 |
2.2 外部空间的内涵解析 | 第34-49页 |
2.2.1 外部空间设计范畴 | 第34-41页 |
2.2.2 外部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 | 第41-44页 |
2.2.3 “大都市”与“小城镇”外部空间差异性 | 第44-47页 |
2.2.4 外部空间设计系统建立与要素提取 | 第47-49页 |
2.3 小城镇风貌与外部空间设计的关联 | 第49-52页 |
2.3.1 设计范畴关联 | 第49-50页 |
2.3.2 设计要素关联 | 第50-51页 |
2.3.3 设计目标关联 | 第51-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3 基于风貌的小城镇外部空间设计要素引导 | 第54-92页 |
3.1 塑造原则与目标 | 第54-56页 |
3.1.1 小城镇的独特性 | 第54页 |
3.1.2 塑造原则 | 第54-55页 |
3.1.3 塑造目标 | 第55-56页 |
3.2 总体外部空间设计 | 第56-60页 |
3.2.1 总体空间差异性特点 | 第56页 |
3.2.2 城镇布局与山水格局 | 第56-59页 |
3.2.3 赋予象征意义 | 第59页 |
3.2.4 对比与评价 | 第59-60页 |
3.3 城镇平面组织的外部空间设计 | 第60-71页 |
3.3.1 平面组织差异性特点 | 第60页 |
3.3.2 城镇空间网格生成 | 第60-62页 |
3.3.3 城镇空间轴线架构 | 第62-65页 |
3.3.4 城镇空间节点串联 | 第65-70页 |
3.3.5 对比与评价 | 第70-71页 |
3.4 近山滨水区域的外部空间设计 | 第71-79页 |
3.4.1 自然边界差异性特点 | 第71页 |
3.4.2 滨水空间营造 | 第71-74页 |
3.4.3 近山空间营造 | 第74-76页 |
3.4.4 建筑体型与天际线塑造 | 第76-78页 |
3.4.5 对比与评价 | 第78-79页 |
3.5 微观层面的外部空间设计 | 第79-90页 |
3.5.1 微观界面差异性特点 | 第79页 |
3.5.2 建筑形态及其组合 | 第79-85页 |
3.5.3 微观空间尺度营造 | 第85-89页 |
3.5.4 塑造特色环境与设施 | 第89页 |
3.5.5 对比与评价 | 第89-9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4 案例解析——以石柱县县城的相关城市设计为例 | 第92-126页 |
4.1 石柱县发展沿革与城镇空间格局转变 | 第92-98页 |
4.1.1 发展沿革 | 第92-93页 |
4.1.2 城镇空间格局转变 | 第93-94页 |
4.1.3 调研现状及问题 | 第94-98页 |
4.2 基于风貌控制与引导的外部空间需求 | 第98-105页 |
4.3 石柱县县城的相关城市设计案例解析 | 第105-123页 |
4.3.1 规划范围 | 第105页 |
4.3.2 近山近水的总体外部空间控制 | 第105-108页 |
4.3.3 带形城镇的平面空间组织 | 第108-115页 |
4.3.4 龙河沿岸近山滨水区域的外部空间设计 | 第115-121页 |
4.3.5 微观层面的控制引导 | 第121-12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3-126页 |
5 结语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附录 | 第134-141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4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 第134-141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