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研究综述简评 | 第18页 |
1.3 研究方案设计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4 创新尝试 | 第20-21页 |
第2章 微博时代公共舆论暴力的界定 | 第21-30页 |
2.1 微博 | 第21-23页 |
2.1.1 微博的定义 | 第21页 |
2.1.2 微博的内容特征 | 第21-22页 |
2.1.3 微博的传播特点 | 第22-23页 |
2.2 公共舆论 | 第23-28页 |
2.2.1 公共舆论的涵义 | 第23-24页 |
2.2.2 公共舆论的形成 | 第24-27页 |
2.2.3 公共舆论的功能 | 第27-28页 |
2.3 微博公共舆论暴力 | 第28-30页 |
2.3.1 微博公共舆论暴力的定义 | 第28页 |
2.3.2 微博公共舆论暴力的表现 | 第28-30页 |
第3章 微博时代公共舆论暴力的产生及危害 | 第30-40页 |
3.1 微博公共舆论暴力产生的条件 | 第30-32页 |
3.1.1 社会转型导致各种矛盾激化 | 第30页 |
3.1.2 网络技术发展加大监管难度 | 第30-32页 |
3.1.3 虚拟社会公共理性的缺失 | 第32页 |
3.2 微博公共舆论暴力产生的过程 | 第32-37页 |
3.2.1 社会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引爆舆论话点 | 第32-33页 |
3.2.2 网友的转发和评论提高事件的关注度 | 第33-34页 |
3.2.3 传统媒体的介入影响舆论发展方向 | 第34页 |
3.2.4 网络推手的炒作诱发公众暴力情绪 | 第34-35页 |
3.2.5 政府部门职能的缺失助长暴力情绪 | 第35-36页 |
3.2.6 公民的“正义声讨”引发舆论暴力 | 第36-37页 |
3.3 微博公共舆论暴力产生的危害 | 第37-40页 |
3.3.1 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 第37页 |
3.3.2 妨碍虚拟社会秩序管控 | 第37-38页 |
3.3.3 挑战政府治理的公信力 | 第38-39页 |
3.3.4 扰乱公众认知和社会秩序 | 第39-40页 |
第4章 微博时代公共舆论暴力产生的原因 | 第40-51页 |
4.1 案例介绍 | 第40-45页 |
4.1.1 “延安城管暴力执法”事件 | 第40-43页 |
4.1.2 “网络大 V 薛蛮子”事件 | 第43-45页 |
4.2 可能引发微博公共舆论暴力的原因分析 | 第45-51页 |
4.2.1 网络的虚拟性和网民的匿名特征 | 第45-46页 |
4.2.2 群体极化和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 | 第46-47页 |
4.2.3 舆论领袖的错误诱导和粉丝的盲目追捧 | 第47页 |
4.2.4 网民非理性的打抱不平导致矛盾升级 | 第47-48页 |
4.2.5 网络“把关人”和监管机制的缺失 | 第48-49页 |
4.2.6 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和不健全 | 第49-51页 |
第5章 微博时代公共舆论暴力的治理对策 | 第51-58页 |
5.1 微博公共舆论暴力的治理目标 | 第51-52页 |
5.1.1 净化网络环境,构建和谐网络文化 | 第51页 |
5.1.2 加强舆论引导,重塑政府公信力 | 第51-52页 |
5.1.3 加强网络监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第52页 |
5.2 微博公共舆论暴力的治理原则 | 第52-54页 |
5.2.1 法治原则 | 第52-53页 |
5.2.2 权利保障原则 | 第53页 |
5.2.3 最小代价原则 | 第53-54页 |
5.3 微博公共舆论暴力治理的具体策略 | 第54-58页 |
5.3.1 推行微博实名制,强化网民的社会责任感 | 第54-55页 |
5.3.2 研判网络舆情,建立科学的舆情调控机制 | 第55页 |
5.3.3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注重对公共舆论的引导 | 第55-56页 |
5.3.4 健全监管机制,推进网络行为的相关立法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