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

陕北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效应及对碳组分的影响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4页
    1.1 立题背景与意义第15-16页
        1.1.1 退耕还林与土壤固碳第15页
        1.1.2 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3页
        1.2.1 退耕还林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第16-18页
        1.2.2 退耕还林对土壤有机碳库组分的影响第18-23页
    1.3 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4-2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4页
    2.2 研究内容第24页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4-28页
        2.3.1 研究方法第24-27页
        2.3.2 技术路线第27页
        2.3.3 数据处理第27-28页
第三章 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土壤总有机碳第28-35页
    3.1 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第28-29页
    3.2 不同退耕年限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第29-31页
        3.2.1 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含量随退耕年限变化第29页
        3.2.2 各土层有机碳含量随退耕年限变化第29-30页
        3.2.3 土壤有机碳贮量随退耕年限变化第30-31页
    3.3 不同退耕方式土壤有机碳差异第31-32页
        3.3.1 不同退耕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比第31-32页
        3.3.2 不同退耕方式土壤有机碳贮量比较第32页
    3.4 退耕还林(草)措施的土壤固碳效应分析第32-33页
        3.4.1 0 -20cm 与 0-100cm 土壤有机碳贮量的相关性分析第32-33页
        3.4.2 0 -20cm 土层有机碳贮量与退耕年限的耦合分析第33页
    3.5 讨论第33-34页
    3.6 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第35-40页
    4.1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第35-36页
    4.2 不同退耕年限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变化第36-37页
    4.3 不同退耕方式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差异第37-38页
    4.4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相关关系第38页
    4.5 讨论第38-39页
    4.6 小结第39-40页
第五章 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组分第40-49页
    5.1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组分随土层及退耕年限变化第40-44页
    5.2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易氧化有机碳组分比较第44-45页
    5.3 土壤 CMI 随植被退耕年限变化第45-46页
    5.4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 CMI 比较第46页
    5.5 土壤有机碳各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第46-47页
    5.6 讨论第47-48页
    5.7 小结第48-49页
第六章 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第49-56页
    6.1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第49-50页
        6.1.1 土壤 WSOC 随土层变化第49-50页
        6.1.2 WSOC/TOC 随土层变化第50页
    6.2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随退耕年限变化第50-52页
        6.2.1 土壤 WSOC 随退耕年限变化第50-51页
        6.2.2 WSOC/TOC 随退耕年限变化第51-52页
    6.3 不同退耕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差异第52-53页
        6.3.1 不同退耕方式 WSOC 含量对比第52-53页
        6.3.2 不同退耕方式 WSOC/TOC 对比第53页
    6.4 水溶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之间相关关系第53页
    6.5 讨论第53-54页
    6.6 小结第54-56页
第七章 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碳第56-62页
    7.1 微生物量碳(MBC)随土层变化第56-57页
        7.1.1 微生物量碳含量(MBC)随土层变化第56-57页
        7.1.2 土壤微生物熵随土层变化第57页
    7.2 微生物量碳(MBC)随退耕年限变化第57-59页
        7.2.1 微生物量碳(MBC)含量随退耕年限变化第57-58页
        7.2.2 微生物熵随退耕年限变化第58-59页
    7.3 不同退耕方式微生物量碳(MBC)对比第59-60页
        7.3.1 不同退耕方式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对比第59页
        7.3.2 不同退耕方式土壤微生物熵对比第59-60页
    7.4 WSOC 与 TOC 的相关关系第60页
    7.5 讨论第60-61页
    7.6 小结第61-62页
第八章 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土壤黑碳第62-68页
    8.1 土壤黑碳的垂直分布第62-63页
    8.2 土壤黑碳随退耕年限变化第63-64页
        8.2.1 土壤黑碳(BC)含量随退耕年限变化第63页
        8.2.2 土壤黑碳(BC)贮量随退耕年限变化第63-64页
    8.3 不同退耕方式土壤黑碳对比第64-65页
        8.3.1 不同退耕方式土壤黑碳(BC)含量对比第64-65页
        8.3.2 不同退耕方式土壤黑碳(BC)贮量对比第65页
    8.4 相关性分析第65-66页
        8.4.1 土壤黑碳(BC)与总有机碳(TOC)的相关关系第65页
        8.4.2 0-20cm 与 0-100cm 土层黑碳(BC)贮量的相关关系第65-66页
    8.5 0-20CM 土层黑碳贮量与恢复年限的耦合分析第66页
    8.6 讨论第66-67页
    8.7 小结第67-68页
第九章 土地利用对深层易氧化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第68-82页
    9.1 材料与方法第69-70页
        9.1.1 样地设置第69页
        9.1.2 实验设计及土样采集第69-70页
        9.1.3 室内分析第70页
        9.1.4 数据处理第70页
    9.2 结果与分析第70-78页
        9.2.1 易氧化有机碳组分的垂直分布第70页
        9.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易氧化有机碳组分差异第70-76页
        9.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SOC 活性指数和 CMI 随土层变化第76-77页
        9.2.4 碳组分、活性系数和 CMI 垂直分布的多维尺度分析第77-78页
    9.3 讨论第78-80页
        9.3.1 易氧化有机碳组分的垂直分布第78-79页
        9.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易氧化有机碳组分第79-80页
        9.3.3 SOC 活性指数和 CMI 变化特征第80页
        9.3.4 易氧化有机碳组分、SOC 活性指数的 CMI 的 MDS 分析第80页
    9.4 结论第80-82页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5页
    10.1 主要结论第82-84页
    10.2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5页
致谢第95-96页
作者简介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博斯腾湖和伊塞克湖水位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比研究
下一篇:基于GIS的陕西省气候要素时空分布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