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绪论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在家感”的现代寻求 | 第15-23页 |
第一节 有关“在家感”的表述 | 第15-16页 |
第二节“在家感”的缺失 | 第16-21页 |
(一) 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 第16-18页 |
(二) 现代时间观的转换危机 | 第18-19页 |
(三) 个体的“存在性不安” | 第19-21页 |
1. 归属感的缺失 | 第20页 |
2. 身份认同感的焦虑 | 第20-21页 |
3. 社会信任感的丧失 | 第21页 |
第三节 “在家感”的寻求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春晚营造“在家感”的时间、心理依托 | 第23-27页 |
第一节 营造“在家感”的神圣时间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日常时间习惯性观看心理的延续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春晚营造“在家感”的历史与影像叙事 | 第27-65页 |
第一节 “在家感”营造的历史进程划分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国家-民族场域”主导下的“在家感”营造(1983-1992) | 第30-46页 |
(一) 家国身份的认同确立 | 第31-35页 |
1. 诗意言说的中国身份 | 第32-33页 |
2. 集体记忆的认同皈依 | 第33-35页 |
(二) 梦境之旅的认同催化 | 第35-41页 |
1. 时空隐匿的幻象呈现 | 第35-38页 |
2. 依托个体的直白表达 | 第38-40页 |
3. 穿越未来的“龙”意象 | 第40-41页 |
(三) 民族精神价值的公共宣示 | 第41-46页 |
1. 正面讴歌式话语呈现 | 第42-44页 |
2. 幽默反讽中的话语表达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家庭-社会场域”主导下的“在家感”营造(1993-2009) | 第46-62页 |
(一) 家庭伦理的情感整合 | 第48-55页 |
1. 迷失儿女的亲情回归 | 第48-50页 |
2. 父母老人的情感诉求 | 第50-51页 |
3. 家庭伦理的变奏曲 | 第51-55页 |
(二) 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荧屏重建 | 第55-62页 |
1. 人际情感的视像突围 | 第55-59页 |
2. 社会道德情感的镜像释放 | 第59-62页 |
第四节 “在家感”营造的逻辑承续 | 第62-65页 |
第四章 春晚与电视时空 | 第65-78页 |
第一节 春晚—大家庭化的公共生活 | 第66-70页 |
(一) 公共生活空间 | 第66-68页 |
(二) “中国时间” | 第68-70页 |
第二节 “在家感”——寻求一种微弱而积极的声音 | 第70-78页 |
(一) 缝隙 | 第70-73页 |
(二) 可能性弥合 | 第73-76页 |
(三) 隐含的文化意义 | 第76-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注释 | 第80-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后记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