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环江地区延安组储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3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4 技术研究路线第12页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2-14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14-19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第14-15页
    2.2 构造特征第15-16页
    2.3 地层特征第16-17页
    2.4 勘探开发简况第17-19页
第三章 地层划分及前侏罗系古地貌恢复第19-32页
    3.1 地层划分对比第19-25页
        3.1.1 地层对比划分方法第19页
        3.1.2 地层划分标志层第19-23页
        3.1.3 小层划分与对比结果第23-25页
    3.2 前侏罗系古地貌恢复第25-32页
        3.2.1 前侏罗系古地貌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第25-30页
        3.2.2 前侏罗系古地貌特征和单元划分第30-32页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第32-39页
    4.1 储层岩矿特征第32-34页
        4.1.1 储层岩石类型第32页
        4.1.2 储层碎屑组分特征第32-33页
        4.1.3 填隙物特征第33页
        4.1.4 储层岩石结构特征第33-34页
    4.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第34-35页
    4.3 物性特征第35-36页
    4.4 储层综合评价第36-39页
        4.4.1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第36页
        4.4.2 储层综合评价结果第36-39页
第五章 地质条件约束下的测井二次精细解释第39-49页
    5.1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第39-45页
        5.1.1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第39-40页
        5.1.2 物性与电性的关系第40-41页
        5.1.3 含油性与电性的关系第41-45页
    5.2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第45-47页
        5.2.1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第45页
        5.2.2 孔隙度解释模型第45-46页
        2.2.3 渗透率解释模型第46-47页
        5.2.4 饱和度解释模型第47页
    5.3 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第47-48页
    5.4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验证第48-49页
第六章 环江油田延安组油藏油水层识别方法研究第49-68页
    6.1 测井解释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49-54页
    6.2 储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第54-62页
        6.2.1 解释图版法第54-57页
        6.2.2 曲线形态特征法第57-58页
        6.2.3 微差分析法第58-60页
        6.2.4 横向对比法第60-62页
    6.3 方法应用第62-65页
    6.4 构造、砂体、古地貌对油藏的控制作用第65-68页
结论及认识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2-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西天山尼新塔格铁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
下一篇:广西北部湾沉积物高分辨率有机地球化学记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