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0页 |
3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0-11页 |
1 家庭的基本含义及其特征 | 第11-14页 |
1.1 家庭的基本含义 | 第11页 |
1.2 家庭的基本特征 | 第11-14页 |
1.2.1 家庭是两人以上的亲属组成的团体 | 第12页 |
1.2.2 家庭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团体 | 第12页 |
1.2.3 家庭以同居共财为特点 | 第12-14页 |
2 家庭的起源 | 第14-17页 |
2.1 家庭的基础 | 第14页 |
2.2 家庭发展的各个阶段 | 第14-17页 |
2.2.1 血缘家庭 | 第15页 |
2.2.2 普那路亚家庭 | 第15页 |
2.2.3 对偶制家庭 | 第15-16页 |
2.2.4 专偶制家庭 | 第16-17页 |
3 家庭主体地位的历史演变 | 第17-22页 |
3.1 家庭主体地位的确立 | 第17-18页 |
3.2 家庭主体地位的衰落与丧失 | 第18-19页 |
3.3 家庭主体地位衰落与丧失的原因 | 第19-22页 |
3.3.1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家庭的冲击 | 第19-20页 |
3.3.2 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家庭的冲击 | 第20页 |
3.3.3 个人独立人格的确立对家庭主体制度的冲击 | 第20-22页 |
4 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关于家庭的规定 | 第22-24页 |
4.1 《婚姻法》关于家庭的规定 | 第22页 |
4.2 《民法通则》和《民通意见》关于家庭的规定 | 第22-24页 |
5 家庭作为民事主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24-27页 |
5.1 家庭作为民事主体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5.1.1 履行社会职能的需要 | 第24页 |
5.1.2 保护家庭和个人利益的需要 | 第24页 |
5.1.3 完善主体制度的需要 | 第24-25页 |
5.2 家庭作为民事主体的可能性 | 第25-27页 |
6 确立家庭民事主体地位的理论依据 | 第27-32页 |
6.1 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 | 第27-30页 |
6.1.1 民事主体判断标准的学说 | 第27-29页 |
6.1.2 民事主体的构成要件 | 第29-30页 |
6.2 家庭作为民事主体的条件 | 第30-32页 |
6.2.1 家庭具有独立的意志 | 第30页 |
6.2.2 家庭具有独立的名称 | 第30-31页 |
6.2.3 家庭的成立或终止须履行登记手续 | 第31页 |
6.2.4 家庭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 | 第31-32页 |
7 确立家庭民事主体地位的法律冲突与协调 | 第32-38页 |
7.1 家庭作为民事主体的法律冲突 | 第32-33页 |
7.2 确立家庭民事主体地位的制度协调 | 第33-38页 |
7.2.1 打破民事主体二元结构 | 第33-34页 |
7.2.2 整合家庭与“两户一伙”的相关规定 | 第34页 |
7.2.3 协调家庭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身份冲突 | 第34-35页 |
7.2.4 协调家庭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财产冲突 | 第35-36页 |
7.2.5 协调家庭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冲突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