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抗肿瘤药物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 | 第14-15页 |
·抗叶酸剂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胸苷酸合成酶及其抑制剂 | 第16-19页 |
·胸苷酸合成酶 | 第16-17页 |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非叶酸结构类似物TS 抑制剂 | 第17页 |
·叶酸结构类似物TS 抑制剂 | 第17-19页 |
·药物设计常用方法简介 | 第19-21页 |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第20-21页 |
·活性位点分析法 | 第20页 |
·数据库搜寻 | 第20-21页 |
·全新药物设计 | 第21页 |
·分子对接简介 | 第21-25页 |
·分子对接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分子对接的种类 | 第22-23页 |
·刚体对接 | 第22页 |
·半柔性对接 | 第22页 |
·柔性对接 | 第22-23页 |
·打分函数 | 第23页 |
·基于分子力场的方法 | 第23页 |
·基于经验的回归参数的方法 | 第23页 |
·基于知识的方法 | 第23页 |
·几种有代表性的分子对接方法 | 第23-25页 |
·DOCK | 第23-24页 |
·AUTODOCK | 第24页 |
·FIexX | 第24-25页 |
·Affinity | 第25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新型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的设计 | 第27-37页 |
·胸苷酸合成酶催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 第27-35页 |
·QM/MM 实验过程 | 第28-33页 |
·设备和软件 | 第28页 |
·系统安装 | 第28页 |
·胸苷酸合成酶PDB 文件下载 | 第28-29页 |
·实验步骤 | 第29-33页 |
·QM/MM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35页 |
·新型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的设计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新型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的分子对接研究 | 第37-46页 |
·对接软件的选择 | 第37页 |
·DOCK 的下载和安装 | 第37-38页 |
·胸苷酸合成酶PDB 文件准备 | 第38页 |
·小分子数据库制作 | 第38页 |
·DOCK 6.0 对接试验部分 | 第38-41页 |
·编辑胸苷酸合成酶PDB 文件 | 第38页 |
·编辑配体小分子文件 | 第38-39页 |
·生成靶蛋白分子的分子表面文件 | 第39页 |
·sphgen 程序生成负模 | 第39页 |
·选择一簇负模进行对接计算 | 第39-40页 |
·划分几何区域 | 第40页 |
·grid 计算 | 第40页 |
·对接 | 第40-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小分子aa-kk 对接结果 | 第41-43页 |
·小分子jl-qq 对接结果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6-溴甲基-3,4-二氢-2-甲基-4-氧代喹唑啉的合成研究 | 第46-59页 |
·6-溴甲基-3,4-二氢-2-甲基-4-氧代喹唑啉的合成意义 | 第46页 |
·合成路线选择 | 第46-49页 |
·文献报道的合成路线 | 第47-48页 |
·路线1:以间甲苯甲酸为原料(法1) | 第47页 |
·路线2:以对甲基苯胺为原料(法2) | 第47页 |
·路线3:以对甲基苯胺为原料(法3) | 第47-48页 |
·实验路线的选择和优化 | 第48-49页 |
·反应机理 | 第49-51页 |
·异亚硝基乙酰对甲基苯胺(a)的合成机理 | 第49页 |
·5-甲基靛红(b)的合成机理 | 第49-50页 |
·2-氨基-5-甲基苯甲酸(c)的合成机理 | 第50页 |
·3,4-二氢-2,6-二甲基-4-氧代喹唑啉(d)的合成机理 | 第50-51页 |
·6-溴甲基-3,4-二氢-2-甲基-4-氧代喹唑啉(e)的合成机理 | 第51页 |
·所用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51-52页 |
·仪器 | 第51-52页 |
·试剂 | 第52页 |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异亚硝基乙酰对甲基苯胺(a)的合成 | 第52页 |
·5-甲基靛红(b)的合成 | 第52-53页 |
·2-氨基-5-甲基苯甲酸(c)的合成 | 第53页 |
·3,4-二氢-2,6-二甲基-4-氧代喹唑啉(d)的合成 | 第53页 |
·6-溴甲基-3,4-二氢-2-甲基-4-氧代喹唑啉(e)的合成 | 第53-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8页 |
·异亚硝基乙酰对甲基苯胺的合成 | 第54-55页 |
·反应溶剂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 第54页 |
·反应温度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 第54页 |
·反应时间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重结晶溶剂的选择 | 第55页 |
·5-甲基靛红的合成 | 第55-56页 |
·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 第55页 |
·水解过程控制对产物的影响 | 第55-56页 |
·2-氨基-5-甲基苯甲酸的合成 | 第56页 |
·反应温度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 第56页 |
·双氧水的滴加速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56页 |
·重结晶溶剂的选择 | 第56页 |
·3,4-二氢-2,6-二甲基-4-氧代喹唑啉的合成 | 第56-58页 |
·合成路线的选择 | 第56-57页 |
·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57页 |
·时间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57页 |
·投料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6-溴甲基-3,4-二氢-2-甲基-4-氧代喹唑啉的合成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新型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aa 的合成探索 | 第59-80页 |
·目标产物逆向合成分析 | 第59-60页 |
·合成路线设计 | 第60-62页 |
·反应机理 | 第62-68页 |
·3-苯甲酰基丙酸(1)的合成反应机理 | 第62页 |
·3-(3-硝基苯甲酰基)-丙酸(2)的合成反应机理 | 第62-63页 |
·3-(3-硝基苯甲酰基)-丙酸乙酯(3)的合成反应机理 | 第63页 |
·3-(3-氨基苯甲酰基)-丙酸乙酯(4)的合成反应机理 | 第63-64页 |
·4-(3-氨基苯)丁酸乙酯(5)的合成反应机理 | 第64页 |
·3-丁酸- -异亚硝基乙酰苯胺(6)的合成反应机理 | 第64-65页 |
·4-丁酸靛红(7)的合成反应机理 | 第65-66页 |
·化合物(8)的合成反应机理 | 第66页 |
·化合物(9)的合成反应机理 | 第66-67页 |
·化合物(10)的合成反应机理 | 第67-68页 |
·化合物aa 的合成反应机理 | 第68页 |
·所用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68-70页 |
·仪器 | 第68-69页 |
·试剂 | 第69-70页 |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3-苯甲酰基丙酸(1)的合成 | 第70页 |
·3-(3-硝基苯甲酰基)-丙酸(2)的合成 | 第70页 |
·3-(3-硝基苯甲酰基)-丙酸乙酯(3)的合成 | 第70-71页 |
·3-(3-氨基苯甲酰基)-丙酸乙酯(4)的合成 | 第71页 |
·4-(3-氨基苯)丁酸乙酯(5)的合成 | 第71页 |
·3-丁酸- -异亚硝基乙酰苯胺的合成 | 第71-72页 |
·4-丁酸靛红的合成 | 第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8页 |
·3-苯甲酰基丙酸的合成 | 第72-74页 |
·投料比对反应影响 | 第72页 |
·加料方式对反应的影响 | 第72-73页 |
·苯的纯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73-74页 |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74页 |
·3-(3-硝基苯甲酰基)-丙酸的合成 | 第74-76页 |
·硝化剂的选择 | 第74页 |
·硝酸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74-75页 |
·加料顺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75页 |
·反应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75-76页 |
·3-(3-硝基苯甲酰基)-丙酸乙酯的合成 | 第76页 |
·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76页 |
·带水剂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76页 |
·3-(3-氨基苯甲酰基)-丙酸乙酯的合成 | 第76-77页 |
·4-(3-氨基苯)丁酸乙酯的合成 | 第77页 |
·3-丁酸- -异亚硝基乙酰苯胺的合成 | 第77-78页 |
·4-丁酸靛红的合成 | 第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新型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ag 的合成探索 | 第80-95页 |
·目标化合物合成分析 | 第80页 |
·新型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ag 的中间体ASOC 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80-81页 |
·反应机理 | 第81-85页 |
·对乙酰氨基苯酚酯的合成反应原理 | 第81-82页 |
·酚酯的Fries 重排反应机理 | 第82-83页 |
·对甲氧基乙酰苯胺的合成反应机理 | 第83-84页 |
·4-(5-乙酰胺基-2-羟基苯基)-4-氧代丁酸的合成反应机理 | 第84-85页 |
·4-(5-氨基-2-甲氧苯基)-4-氧代丁酸的合成反应机理 | 第85页 |
·所用主要试剂 | 第85-87页 |
·仪器 | 第85-86页 |
·所用试剂 | 第86-87页 |
·实验部分 | 第87-89页 |
·合成路线1 的探索 | 第87页 |
·对乙酰氨基苯酚酯的合成 | 第87页 |
·酚酯的Fries 重排 | 第87页 |
·合成路线2 的探索 | 第87-89页 |
·对甲氧基乙酰苯胺的合成 | 第87-88页 |
·4-(5-乙酰胺基-2-羟基苯基)-4-氧代丁酸的合成 | 第88页 |
·4-(5-氨基-2-甲氧苯基)-4-氧代丁酸的合成 | 第88-8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9-93页 |
·合成路线1 的探索 | 第89页 |
·对甲氧基乙酰苯胺的合成 | 第89-90页 |
·溶剂对收率的影响 | 第89-90页 |
·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 第90页 |
·反应物配比对收率的影响 | 第90页 |
·4-(5-乙酰胺基-2-羟基苯基)-4-氧代丁酸的合成 | 第90-92页 |
·反应溶剂的选择 | 第91页 |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91页 |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91-92页 |
·4-(5-氨基-2-羟基苯基)-4-氧代丁酸的合成 | 第92-93页 |
·水解方式的选择 | 第92页 |
·反应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92-93页 |
·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 第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目录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