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9页 |
第2章 对我国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的实证考察 | 第9-23页 |
2.1 A 市中级法院刑事案件二审发回重审概况 | 第9页 |
2.2 发回重审的适用情况考察 | 第9-15页 |
2.2.1 总体较低的发回重审适用率 | 第9-10页 |
2.2.2 实体原因的发回重审多于程序原因的发回重审 | 第10-11页 |
2.2.3 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发”多于“改” | 第11-12页 |
2.2.4 非法定事由的发回重审 | 第12-14页 |
2.2.5 被告人众多的案件适用发回重审程序的困难 | 第14-15页 |
2.3 发回重审案件的二审审理程序考察 | 第15-16页 |
2.3.1 100%不开庭审理 | 第15页 |
2.3.2 裁判文书的模糊说理和备受质疑的“内部函” | 第15-16页 |
2.4 发回重审案件的重审审理程序考察 | 第16-19页 |
2.4.1 一种普遍的做法——建议公诉机关补充侦查 | 第16-17页 |
2.4.2 “走过场”式的重审庭审 | 第17页 |
2.4.3 关于重审程序是否可以简化的争议 | 第17-18页 |
2.4.4 发回重审裁定对重审裁判的约束力问题 | 第18-19页 |
2.5 发回重审的功能考察 | 第19-23页 |
2.5.1 实体纠错功能的落空 | 第19-21页 |
2.5.2 程序制裁功能的无力 | 第21页 |
2.5.3 功能的异化:从救济到惩罚 | 第21-23页 |
第3章 我国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的问题探源 | 第23-30页 |
3.1 落后的国家本位理念 | 第23-25页 |
3.2 立法的缺陷 | 第25-28页 |
3.2.1 实体原因发回重审的标准过于含糊 | 第25-26页 |
3.2.2 程序原因发回重审的规定亦不明确 | 第26-28页 |
3.2.3 立法在新证据、非法证据等领域缺位 | 第28页 |
3.3 司法对发回重审程序的扭曲和异化 | 第28-30页 |
第4章 我国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的完善和重构 | 第30-43页 |
4.1 前提:理念与制度之变 | 第30-31页 |
4.2 基础:价值之回归 | 第31-33页 |
4.2.1 程序正义价值 | 第31-32页 |
4.2.2 程序效益价值 | 第32页 |
4.2.3 程序监督价值 | 第32-33页 |
4.3 第一步:对现有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的完善 | 第33-36页 |
4.3.1 对实体原因的发回重审的适用进行严格的限制 | 第33-34页 |
4.3.2 对程序原因的发回重审制定更科学的标准 | 第34-35页 |
4.3.3 增加配套规定解决诉讼拖延和超期羁押问题 | 第35页 |
4.3.4 对程序原因发回重审的次数也作严格的限制 | 第35页 |
4.3.5 规范发回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 | 第35-36页 |
4.4 第二步: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的重构 | 第36-41页 |
4.4.1 废除实体原因的发回重审制度 | 第36-38页 |
4.4.2 赋予被告人程序选择权 | 第38-39页 |
4.4.3 将“二审发现新证据”增设为发回重审的事由 | 第39-41页 |
4.5 第三步:建立“有条件的三审终审制”代替发回重审制度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