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中英文縮略语对照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4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4-1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2.1.1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2.1.2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2.1.3 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证 | 第14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14-15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3.1 一般资料的收集及标本处理 | 第15页 |
2.3.2 H—FABP测定 | 第15-16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16-17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17-23页 |
3.1 两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结果比较 | 第17-23页 |
3.1.1 两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分析 | 第17-18页 |
3.1.2 急性胸痛患者H—FABP阳性率、cTnI和CK-MB水平分析 | 第18页 |
3.1.3 H—FABP和cTnI,CK-MB诊断效能的比较 | 第18-2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23-26页 |
4.1 临床常用心肌损伤标志物 | 第23-24页 |
4.2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在早期诊断急性心梗的临床价值 | 第24-25页 |
4.3 总结 | 第25-2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综述 | 第3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