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中国绿化规划论文

基于ESDA的江苏省市域建成区绿地率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演变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2-14页
        1.2.1 ESDA-GIS第12-13页
        1.2.2 空间分异第13页
        1.2.3 建成区绿地率第13-14页
    1.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第14-15页
        1.3.1 指标选取第14页
        1.3.2 数据来源第14-15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4.1 研究目的第15页
        1.4.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5 研究范围与对象第16页
        1.5.1 研究范围第16页
        1.5.2 研究对象第16页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16-20页
    1.7 研究方法与手段第20-23页
        1.7.1 ArcGIS第20页
        1.7.2 ESDA空间自相关分析第20-22页
        1.7.3 热点区演变分析第22-23页
    1.8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24-34页
    2.1 国外相关研究第24-27页
        2.1.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的相关研究第24页
        2.1.2 市域绿地建设发展研究第24-26页
        2.1.3 区域空间理论研究第26-27页
        2.1.4 小结第27页
    2.2 国内相关研究第27-32页
        2.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的相关研究第27-28页
        2.2.2 基于市域尺度的区域绿地发展研究第28-29页
        2.2.3 江苏省市域区域差异研究第29-31页
        2.2.4 国内区域空间理论研究第31-32页
        2.2.5 小结第32页
    2.3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江苏省市域建成区绿地率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第34-42页
    3.1 江苏省市域空间分布特征第34-35页
        3.1.1 江苏省背景概述第34页
        3.1.2 江苏省市域空间分布演变第34-35页
    3.2 江苏省省域建成区绿地率演变第35-38页
    3.3 江苏省市域建成区绿地率的发展现状第38页
    3.4 江苏省市域单元建成区绿地率的空间分异特征演变第38-41页
        3.4.1 区域聚集缓慢发展期第39页
        3.4.2 区域聚集持续提升期第39-41页
        3.4.3 区域聚集回落期第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江苏省市域建成区绿地率空间分异格局现状及演变的实证分析第42-51页
    4.1 数据处理及空间计量模型构建第42-43页
        4.1.1 数据处理第42页
        4.1.2 空间自相关模型构建第42-43页
    4.2 市域建成区绿地率的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第43-44页
    4.3 市域建成区绿地率的局部空间相关性检验第44-48页
        4.3.1 Moran’sI散点图第44-46页
        4.3.2 LISA图分析第46-48页
    4.4 热(冷)点区分析第48-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五章 基于市域空间层面的江苏省城市绿地建设发展策略第51-55页
    5.1 直面差距的客观现实,协调区域绿地建设发展第51页
    5.2 完善相关绿地政策,差别化的区域绿地建设发展第51页
    5.3 推广建设绿地建设的增长极,设立重点发展城市第51-52页
    5.4 整合优势条件,打破行政等级壁垒构,构建绿地建设发展大区第52页
    5.5 苏北苏中苏南差异化定位区域绿地建设的策略第52-53页
        5.5.1 以绿色生态为主线,定位苏北市域绿地建设发展第52-53页
        5.5.2 苏中三市:绿地建设融合经济,创立特色发展区第53页
        5.5.3 苏南明确“创新型经济模式下的绿地发展”新方向第53页
    5.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5-58页
    6.1 研究结论第55页
    6.2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第55-56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6-58页
        6.3.1 研究不足第56页
        6.3.2 展望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公式及图表目录第63-65页
注释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历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望城都熬“木工厂”主题园景观设计
下一篇:单个蝴蝶形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结构体系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