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建设宜居生态社区的背景 | 第13-15页 |
1.1.1 解决城市面临的环境挑战 | 第13-14页 |
1.1.2 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要求 | 第14-15页 |
1.1.3 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途径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宜居生态社区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宜居生态社区构成系统与评价体系研究 | 第16-1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宜居生态社区的理论发展与理论体系研究 | 第23-34页 |
2.1 二战后宜居生态社区思想兴起与发展 | 第23-26页 |
2.1.1 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宜居思想的兴起 | 第23-24页 |
2.1.2 20世纪60—80年代:对人文宜居和人居环境的关注 | 第24页 |
2.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宜居生态融合的社区“整体营造” | 第24-26页 |
2.2 宜居生态社区的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2.2.2 人居环境理论 | 第27-28页 |
2.2.3 社区规划理论 | 第28页 |
2.2.4 生态城市理论 | 第28-29页 |
2.2.5 系统理论 | 第29-30页 |
2.3 宜居生态社区的内涵分析 | 第30-32页 |
2.3.1 宜居生态社区的内涵 | 第30页 |
2.3.2 宜居生态社区与相似概念社区的内涵辨析 | 第30-32页 |
2.4 宜居生态社区的主要特征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宜居生态社区构成分析和系统的确立 | 第34-49页 |
3.1 国内外宜居生态社区的构成分析 | 第34-42页 |
3.1.1 美国LEED-ND的系统构成 | 第35-36页 |
3.1.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的系统构成 | 第36-38页 |
3.1.3 美国西雅图可持续社区的系统构成 | 第38-39页 |
3.1.4 瑞典哈马碧生态城的系统构成 | 第39-41页 |
3.1.5 我国可持续城市与社区的系统构成 | 第41-42页 |
3.2 国内外宜居生态社区构成比较 | 第42-44页 |
3.2.1 构成系统的相似之处 | 第42-43页 |
3.2.2 构成系统的差异 | 第43-44页 |
3.3 宜居生态社区构成系统的确立 | 第44-47页 |
3.3.1 构成系统要素的选取原则 | 第44-45页 |
3.3.2 构成系统的确立 | 第45-46页 |
3.3.3 构成系统的要素释义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宜居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9-64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和指标选取原则 | 第49-50页 |
4.1.1 建立宜居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 第49页 |
4.1.2 宜居生态社区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49-50页 |
4.2 宜居生态社区评价的方法和过程 | 第50-52页 |
4.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0-51页 |
4.2.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 第51-52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2-56页 |
4.3.1 客观规划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3-54页 |
4.3.2 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4-56页 |
4.4 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56-58页 |
4.4.1 规划建设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56-58页 |
4.4.2 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58页 |
4.5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8-62页 |
4.6 评价的运行模型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北下关街道典型社区的宜居生态评价实践 | 第64-80页 |
5.1 实证对象的选择 | 第64-69页 |
5.1.1 单位依托型社区 | 第66-67页 |
5.1.2 商住依托型社区 | 第67-68页 |
5.1.3 混合居住型社区 | 第68-69页 |
5.2 客观规划建设评价实施 | 第69-71页 |
5.2.1 数据收集与得分计算 | 第69-71页 |
5.2.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1页 |
5.3 主观居民满意度评价实施 | 第71-77页 |
5.3.1 数据收集与得分计算 | 第71-76页 |
5.3.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5.4 关于社区提升方向的建议 | 第77-78页 |
5.4.1 提升整治综合环境 | 第77页 |
5.4.2 改善生活服务设施 | 第77-78页 |
5.4.3 进行社区适老化改造 | 第78页 |
5.4.4 加强社区管理和共建共享 | 第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北下关街道典型社区的宜居生态优化建设研究 | 第80-99页 |
6.1 优化建设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80页 |
6.2 北京交通大学社区 | 第80-86页 |
6.2.1 现状水平评价分析 | 第80-84页 |
6.2.2 现存问题及优化建设对策 | 第84-86页 |
6.3 头堆社区 | 第86-92页 |
6.3.1 现状水平评价分析 | 第86-90页 |
6.3.2 现存问题及优化建设对策 | 第90-92页 |
6.4 皂君庙南路社区 | 第92-98页 |
6.4.1 现状水平评价分析 | 第92-96页 |
6.4.2 现存问题及优化建设对策 | 第96-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7 宜居生态社区的片区统筹规划 | 第99-114页 |
7.1 片区统筹规划的必要性 | 第99页 |
7.2 北下关地区及所辖社区特征 | 第99-101页 |
7.3 北下关地区的宜居生态片区统筹规划 | 第101-113页 |
7.3.1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 第102-104页 |
7.3.2 经济发展空间形态规划 | 第104-107页 |
7.3.3 交通系统规划 | 第107-109页 |
7.3.4 生活服务设施规划 | 第109-110页 |
7.3.5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第110-112页 |
7.3.6 文化系统规划 | 第112-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8 结论 | 第114-116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14-115页 |
8.2 不足与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附录 A | 第119-122页 |
附录 B | 第122-125页 |
索引 | 第125-12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9-13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