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2.1 “水生态文明”的提出 | 第15-16页 |
2.2 水管理与制度建设研究 | 第16-17页 |
2.3 水安全与水生态研究 | 第17页 |
2.4 国内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理论 | 第17-21页 |
2.4.1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涵义 | 第17-18页 |
2.4.2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第三章 郴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与实践 | 第21-32页 |
3.1 郴州概况 | 第21-23页 |
3.1.1 自然状况 | 第21-22页 |
3.1.2 社会经济 | 第22-23页 |
3.2 郴州水生态文明建设SWOT分析 | 第23-25页 |
3.2.1 郴州水生态文明建设优势分析 | 第23-24页 |
3.2.2 郴州水生态文明建设劣势分析 | 第24页 |
3.2.3 郴州水生态文明建设机遇分析 | 第24页 |
3.2.4 郴州水生态文明建设危机分析 | 第24-25页 |
3.3 郴州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 第25-30页 |
3.3.1 水管理提升 | 第25-26页 |
3.3.2 水土保持及绿化 | 第26-27页 |
3.3.3 湿地湖泊保护治理 | 第27页 |
3.3.4 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 第27-28页 |
3.3.5 城乡供水安全保障 | 第28页 |
3.3.6 重金属污染治理与矿山修复 | 第28-29页 |
3.3.7 农村环境整治 | 第29页 |
3.3.8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保护 | 第29-30页 |
3.3.9 水文化与水意识提升 | 第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郴州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构建 | 第32-54页 |
4.1 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内涵与理论 | 第32-36页 |
4.1.1 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内涵 | 第32页 |
4.1.2 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相关理论 | 第32-34页 |
4.1.3 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构建思路与原则 | 第34-36页 |
4.2 郴州通用模式构建 | 第36-42页 |
4.2.1 以“水”为中心 | 第37-38页 |
4.2.2 新形式全员参与 | 第38-39页 |
4.2.3 新管理全程管控 | 第39页 |
4.2.4 新思路全方统筹 | 第39-40页 |
4.2.5 新举措全面建设 | 第40-42页 |
4.3 郴州特色模式构建 | 第42-53页 |
4.3.1 江湖水保护—东江湖保护与治理模式 | 第42-44页 |
4.3.2 饮用水建管—嘉禾“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模式 | 第44-45页 |
4.3.3 景观水提质—水利风景区建设模式 | 第45-47页 |
4.3.4 资源水开发—温泉小镇建设模式 | 第47-49页 |
4.3.5 污染水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模式 | 第49-51页 |
4.3.6 生态水治理—西河综合治理模式 | 第51-52页 |
4.3.7 经济水经营—莽山水库融资模式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模式的效益评价分析 | 第54-58页 |
5.1 生态效益评价与分析 | 第54页 |
5.2 社会效益评价与分析 | 第54-56页 |
5.3 经济效益评价与分析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第58-61页 |
6.1 自然条件适用性分析 | 第58-59页 |
6.2 经济条件适用性分析 | 第59-60页 |
6.3 社会条件适用性分析 | 第60-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7.1 结论 | 第61页 |
7.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