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0-12页 |
目录 | 第12-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6页 |
1 巴尔通体研究进展 | 第17-35页 |
1.1 病原学 | 第17-20页 |
1.1.1 汉赛巴尔通体 | 第18-19页 |
1.1.2 五日热巴尔通体 | 第19-20页 |
1.1.3 杆菌样巴尔通体 | 第20页 |
1.2 流行病学 | 第20-22页 |
1.2.1 感染宿主 | 第21-22页 |
1.2.1.1 猫科动物 | 第21页 |
1.2.1.2 犬科动物 | 第21页 |
1.2.1.3 啮齿类动物 | 第21-22页 |
1.2.1.4 人 | 第22页 |
1.3 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1.3.1 病原学诊断 | 第22-23页 |
1.3.2 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23页 |
1.3.3 血清学方法 | 第23页 |
1.4 致病性 | 第23-32页 |
1.4.1 临床症状 | 第24-25页 |
1.4.1.1 猫抓病 | 第24页 |
1.4.1.2 杆菌性血管瘤 | 第24页 |
1.4.1.3 杆菌样紫癜 | 第24-25页 |
1.4.1.4 菌血症 | 第25页 |
1.4.2 致病因子 | 第25-30页 |
1.4.2.1 Ⅳ型分泌系统(Type Ⅳ secretion systems, T4SS) | 第26-28页 |
1.4.2.1.1 VirB-D4 | 第26-27页 |
1.4.2.1.2 Trw | 第27-28页 |
1.4.2.2 血管生成因子 | 第28页 |
1.4.2.3 变形因子 | 第28-29页 |
1.4.2.4 脂多糖 | 第29页 |
1.4.2.5 菌毛 | 第29页 |
1.4.2.6 其他致病因子 | 第29-30页 |
1.4.3 致病机制 | 第30-32页 |
1.4.3.1 致病机制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1.4.3.2 致病机制 | 第31-32页 |
1.5 巴尔通体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 | 第32-35页 |
1.5.1 巨噬细胞 | 第32-34页 |
1.5.2 巨噬细胞与细菌感染 | 第34-35页 |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5-36页 |
第二章 不同巨噬细胞内巴尔通体存活特性 | 第36-49页 |
1 材料 | 第36-37页 |
1.1 菌株与细胞 | 第36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1.3 试剂的配制 | 第37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2 方法 | 第37-42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37-39页 |
2.1.1 细胞的复苏 | 第38页 |
2.1.2 细胞的冻存 | 第38页 |
2.1.3 细胞传代和换液 | 第38-39页 |
2.1.3.1 传代 | 第38页 |
2.1.3.2 换液 | 第38-39页 |
2.1.3.3 细胞计数 | 第39页 |
2.2 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 | 第39页 |
2.3 巴尔通体的培养 | 第39-40页 |
2.3.1 培养基的制备 | 第39页 |
2.3.2 巴尔通体菌株的复苏和传代 | 第39-40页 |
2.3.2.1 复苏 | 第39-40页 |
2.3.2.2 传代 | 第40页 |
2.4 巨噬细胞吞噬巴尔通体免疫荧光实验 | 第40页 |
2.5 巴尔通体与巨噬细胞作用比例确定实验 | 第40-41页 |
2.7 巨噬细胞内巴尔通体存活实验 | 第41页 |
2.8 LPS 诱导巨噬细胞内巴尔通体存活实验 | 第41-42页 |
3 结果 | 第42-46页 |
3.1 巨噬细胞吞噬巴尔通体实验 | 第42-44页 |
3.2 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 | 第44页 |
3.3 巴尔通体与巨噬细胞作用比例确定实验 | 第44页 |
3.4 巴尔通体巨噬细胞内存活实验 | 第44-45页 |
3.5 LPS 诱导巨噬细胞巴尔通体存活实验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第三章 巴尔通体感染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特性 | 第49-59页 |
1 材料 | 第49-50页 |
1.1 菌株和细胞 | 第49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49-50页 |
2 方法 | 第50-53页 |
2.1 实验样本准备 | 第50页 |
2.2 引物设计 | 第50-51页 |
2.3 总 RNA 提取 | 第51页 |
2.4 RNA 浓度及纯度检测 | 第51-53页 |
2.4.1 逆转录 | 第51-52页 |
2.4.2 Real-Time PCR 扩增 | 第52页 |
2.4.3 2~(-△△Ct)法分析数据结果 | 第52-53页 |
3 结果 | 第53-58页 |
4 讨论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