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三板挂牌审计风险控制研究--基于参仙源案例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2.1.1 新三板市场的研究 | 第17-18页 |
2.1.2 审计风险的研究 | 第18页 |
2.1.3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 | 第18-20页 |
2.1.4 审计风险的控制研究 | 第20页 |
2.1.5 概述性评论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审计风险内涵 | 第21页 |
2.2.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审计风险模型 | 第22-23页 |
2.2.4 重大错报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23-25页 |
3 新三板挂牌审计现状分析 | 第25-35页 |
3.1 新三板市场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3.2 挂牌审计与IPO审计的区别 | 第27-29页 |
3.3 挂牌审计现状分析 | 第29-33页 |
3.3.1 挂牌审计特点 | 第29-31页 |
3.3.2 违规情况分析 | 第31-33页 |
3.4 挂牌审计风险来源 | 第33-35页 |
4 参仙源案例概况 | 第35-39页 |
4.1 参仙源挂牌历程 | 第35页 |
4.2 H会计师事务所 | 第35-36页 |
4.3 参仙源违规情况 | 第36-39页 |
5 参仙源挂牌的审计风险分析 | 第39-57页 |
5.1 参仙源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 第39-47页 |
5.1.1 公司外部环境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39-40页 |
5.1.2 公司治理结构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40-43页 |
5.1.3 持续经营能力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43-46页 |
5.1.4 盈利异常增长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46-47页 |
5.2 参仙源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 第47-52页 |
5.2.1 收入确认与成本核算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47-48页 |
5.2.2 费用资本化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48-50页 |
5.2.3 关联方认定及交易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50-52页 |
5.3 参仙源挂牌审计的检查风险分析 | 第52-54页 |
5.3.1 审计程序不当应用 | 第52-53页 |
5.3.2 执业素质良莠不齐 | 第53-54页 |
5.4 拟挂牌公司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 第54-57页 |
5.4.1 审计客体方面的影响 | 第54-55页 |
5.4.2 审计主体方面的影响 | 第55页 |
5.4.3 监管环境方面的影响 | 第55-57页 |
6 新三板挂牌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 第57-62页 |
6.1 会计师事务所整体层面的完善 | 第57-58页 |
6.1.1 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 | 第57页 |
6.1.2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全面培养 | 第57-58页 |
6.1.3 建立专业技术支持系统 | 第58页 |
6.2 挂牌审计具体审计计划的完善 | 第58-60页 |
6.2.1 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 | 第58-59页 |
6.2.2 谨慎评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 第59页 |
6.2.3 重点关注企业收入的合理性 | 第59-60页 |
6.3 法律监管层面的改进措施 | 第60-62页 |
6.3.1 改善会计师事务所聘用制度 | 第60-61页 |
6.3.2 调整新三板挂牌审计收费标准 | 第61页 |
6.3.3 降低诉讼门槛、加大赔偿责任 | 第61-62页 |
7 结论与不足 | 第62-6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2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6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