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志丹县重点镇新建住区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政策背景第12-13页
    1.2 重点镇新建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1 重点镇新建住区建设规模大,建设迅速第13页
        1.2.2 有别于城市人口的我国村镇人口的居住行为模式第13-14页
        1.2.3 基于特殊行为模式下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对重点镇人口重要性第14页
        1.2.4 重点镇新建住区室外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第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页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5-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8页
        1.4.3 论文框架第18-19页
2 相关概念、研究范围的界定及理论依据第19-23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9-20页
        2.1.1 重点镇定义第19页
        2.1.2 公共空间定义第19页
        2.1.3 传统村落定义第19页
        2.1.4 住区定义第19-20页
    2.2 研究范围界定第20页
        2.2.1 研究地域的界定第20页
        2.2.2 研究住区形式的界定第20页
    2.3 相关理论依据第20-21页
        2.3.1 熟人社会理论第20页
        2.3.2 领域理论第20-21页
    2.4 住区室外空间交往心里特征第21-23页
        2.4.1 从重的心理第21页
        2.4.2 边界效应第21页
        2.4.3 独处心理第21页
        2.4.4 住区室外空间的暗示和营造第21-23页
3 志丹县及志丹县城乡体系简绍第23-27页
    3.1 志丹县地理环境特征第23-24页
    3.2 志丹县社会人文环境特征第24-25页
        3.2.1 志丹县社会经济第24-25页
        3.2.2 志丹县历史人文第25页
    3.3 志丹县城乡体系第25-27页
4 志丹县重点镇规划与其新建住区建设介绍第27-41页
    4.1 志丹县“十二五”移民搬迁布点规划第27-29页
        4.1.1 规划编制背景第27页
        4.1.2 规划指导思想第27页
        4.1.3 搬迁类型第27页
        4.1.4 安置进度及安置点规模及各安置点安置规模第27-29页
    4.2 志丹县各重点镇现状、规划及其新建住区建设第29-41页
        4.2.1 杏河镇现状及其规划与新建住区的关系第29-31页
        4.2.2 旦八镇现状及其规划与新建住区的关系第31-33页
        4.2.3 顺宁镇现状及其规划与新建住区的关系第33-34页
        4.2.4 永宁镇现状及其规划与新建住区的关系第34-36页
        4.2.5 城市竖向剖面分析第36-38页
        4.2.6 小结第38-41页
5 志丹县重点镇新建住区及传统村落室外公共空间调查第41-59页
    5.1 调查目的、对象及方法第41页
        5.1.1 调研目的第41页
        5.1.2 调研对象及方法第41页
    5.2 志丹县重点镇新建住区室外公共空间调查问卷及各类空间描述第41-49页
        5.2.1 志丹县新建住区问卷第41-44页
        5.2.2 志丹县新建住区调查问卷小结第44-45页
        5.2.3 志丹县重点镇新建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各空间描述第45-48页
        5.2.4 志丹县新建住区室外各类空间调查小结第48-49页
    5.3 志丹县传统村落室外公共空间调查问卷及各类空间描述第49-59页
        5.3.1 志丹县传统村落特点第49-50页
        5.3.2 志丹县传统村落问卷调查第50-52页
        5.3.3 志丹县传统村落调查问卷小结第52页
        5.3.4 志丹县传统村落室外空间描述第52-58页
        5.3.5 传统村落室外空间调研小结第58-59页
6 结合理论分析调研成果得出结论第59-73页
    6.1 调查问卷对比第59-64页
        6.1.1 年龄构成对比第59-60页
        6.1.2 职业构成对比第60页
        6.1.3 交往对象构成对比第60-61页
        6.1.4 闲暇时间从事活动及所处场所对比第61-63页
        6.1.5 问卷部分结论第63-64页
    6.2 各类空间对比第64-70页
        6.2.1 半私密空间对比第64页
        6.2.2 半开放空间对比第64-65页
        6.2.3 开放空间对比第65-66页
        6.2.4 空间层次的对比第66-67页
        6.2.5 空间导向的对比第67页
        6.2.6 空间包容性对比第67页
        6.2.7 各类空间调研部分结论第67-70页
    6.3 根据研究结论得出在重点镇新建住区室外空间设计方法第70-73页
        6.3.1 传统村落室外空间在重点镇新建住区室外空间中设计转换第70-71页
        6.3.2 传承乡村的景观意向第71-73页
7 结合所得结论对志丹旦八镇 M 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开展优化设计第73-83页
    7.1 设计背景第73-74页
        7.1.1 旦八镇概况第73页
        7.1.2 设计要求第73-74页
    7.2 基地状况第74-75页
    7.3 原始设计成果自我简评第75-78页
        7.3.1 方案简介第75-76页
        7.3.2 半私密性空间—楼道空间第76页
        7.3.3 半开放性空间第76-77页
        7.3.4 开放性空间第77页
        7.3.5 原始方案自我点评综述第77-78页
    7.4 设计成果优化第78-83页
        7.4.1 日照优化第78-79页
        7.4.2 场地设计优化第79-80页
        7.4.3 半私密性空间优化第80页
        7.4.4 半开放性空间优化第80-81页
        7.4.5 开放性空间优化第81-83页
8 结语第83-85页
致谢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89页
图录第89-91页
表录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干旱环境地表黄土蒸发量及土层水分运动规律研究
下一篇:RC剪力墙外贴WDF平面外抗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