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际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8-19页 |
第2章 差分干涉测量理论与方法概述 | 第19-3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SAR基本概述 | 第19-21页 |
2.2.1 真实孔径雷达 | 第19-20页 |
2.2.2 合成孔径雷达 | 第20-21页 |
2.3 InSAR技术原理 | 第21-27页 |
2.3.1 雷达干涉测量基本原理 | 第21-23页 |
2.3.2 干涉相位分析 | 第23-26页 |
2.3.3 InSAR数据处理流程 | 第26-27页 |
2.4 D-InSAR原理与方法 | 第27-29页 |
2.4.1 二轨法 | 第28页 |
2.4.2 三轨法 | 第28-29页 |
2.4.3 四轨法 | 第29页 |
2.4.4 二轨法、三轨法、四轨法的优缺点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MTInSAR理论基础 | 第31-40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经典PS-InSAR算法 | 第31-34页 |
3.2.1 PS-InSAR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3.2.2 PS-InSAR处理流程 | 第32-34页 |
3.3 PS探测方法 | 第34-35页 |
3.3.1 振幅离差法 | 第34页 |
3.3.2 相位分析法 | 第34-35页 |
3.3.3 相干系数法 | 第35页 |
3.4 PS差分相位建模与参数估计 | 第35-36页 |
3.5 StaMPS算法介绍 | 第36-39页 |
3.5.1 StaMPS网络模型构建 | 第37-38页 |
3.5.2 StaMPS形变信息提取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分布式散射体及其识别方法 | 第40-49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分布式散射体特性 | 第40-42页 |
4.3 SHP识别方法 | 第42-45页 |
4.3.1 K-S统计检验方法 | 第42-43页 |
4.3.2 BWS统计检验方法 | 第43页 |
4.3.3 快速同质点选取方法(FaSHPS算法) | 第43-45页 |
4.4 DS目标识别 | 第45页 |
4.5 实验与分析 | 第45-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基于DS-InSAR的水布垭地区滑坡形变分析 | 第49-70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49-51页 |
5.2 实验数据 | 第51-52页 |
5.3 基于DS-InSAR的滑坡监测 | 第52-58页 |
5.3.1 SAR影像配准 | 第53页 |
5.3.2 差分干涉图的生成 | 第53-54页 |
5.3.3 DS点的提取 | 第54-56页 |
5.3.4 相位解缠及时间序列获取 | 第56-58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58-68页 |
5.4.1 滑坡形变诱因分析 | 第60-63页 |
5.4.2 可靠性分析 | 第63-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