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可能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8-19页 |
1.4.2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棚户区改造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0页 |
2.1.1 棚户区 | 第20页 |
2.1.2 棚户区改造 | 第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社会保障理论 | 第21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徐州市G区“三维联动”棚户区改造的现状 | 第23-29页 |
3.1 “三维联动”棚户区改造 | 第23-24页 |
3.2 拆迁的主要举措 | 第24-26页 |
3.2.1 模拟拆迁,以人为本 | 第24页 |
3.2.2 招商引资推进拆迁 | 第24页 |
3.2.3 完善考核督查监管机制 | 第24-25页 |
3.2.4 宣传造势推动拆迁 | 第25-26页 |
3.3 安置的主要做法 | 第26-27页 |
3.3.1 以产权或货币为安置导向 | 第26页 |
3.3.2 高标准规划建设安置房 | 第26-27页 |
3.3.3 吸纳就业降低物业费用 | 第27页 |
3.4 为居民提供政策扶持 | 第27-29页 |
3.4.1 提供就业岗位 | 第27页 |
3.4.2 提供就业培训 | 第27页 |
3.4.3 提供社会保障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徐州市G区“三维联动”棚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6页 |
4.1 徐州市G区“三维联动”棚改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4.1.1 拆迁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4.1.2 安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4.1.3 政策扶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4.2.1 拆迁、安置、政策扶持的有机统一不均衡 | 第31-32页 |
4.2.2 拆迁制度不够完善 | 第32-33页 |
4.2.3 安置方式不够科学 | 第33-34页 |
4.2.4 政策扶持存在不确定性 | 第34-36页 |
第五章 “三维联动”棚户区改造优化策略 | 第36-43页 |
5.1 强化棚改拆迁主动力 | 第36-38页 |
5.1.1 突出公开透明,优化拆迁制度 | 第36页 |
5.1.2 突出依法高效,优化拆迁方式 | 第36-37页 |
5.1.3 引入社会资本,优化资金结构 | 第37-38页 |
5.2 强化棚改安置驱动力 | 第38-39页 |
5.2.1 分类施策进行安置 | 第38页 |
5.2.2 把好四关建好安置房 | 第38页 |
5.2.3 完善安置区域配套设施 | 第38-39页 |
5.2.4 强化跟进式安置 | 第39页 |
5.3 强化棚改政策扶持后发动力 | 第39-40页 |
5.3.1 出台政策,加大就业扶持力度 | 第39-40页 |
5.3.2 强化技能培训,突出实用性 | 第40页 |
5.3.3 利用产业四区优势吸纳就业 | 第40页 |
5.3.4 推进政策扶持制度化 | 第40页 |
5.4 三维联动,强化棚改协同力 | 第40-43页 |
5.4.1 以安置、扶持激发群众拆迁主动性 | 第40-41页 |
5.4.2 以拆迁、扶持提升安置质量效果 | 第41页 |
5.4.3 以政策扶持让群众切实享受棚改成果 | 第41-43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43-4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