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一、 导论第9-14页
    (一)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9-11页
    (二)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三) 研究方法与途径第12-14页
二、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概述第14-19页
    (一)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界定第14-16页
        1. 区域的界定第14-15页
        2. 环境法律中的区域第15页
        3.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基本内涵第15-16页
    (二) 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6-19页
        1. 区域公共品理论第16页
        2. 非合作博弈的“囚徒困境”理论第16-17页
        3. 大气污染外部性效应和“公地悲剧”原理第17页
        4. 环境法的生态理念和科学发展理念第17-19页
三、 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第19-28页
    (一) 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的必要性第19-22页
        1. 防治客体的流动性、区域性第19页
        2. 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要求第19-20页
        3. 区域环境生态整体性的要求第20页
        4. 区域环境合作的必然要求第20-21页
        5. 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的要求第21-22页
    (二) 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的可行性第22-28页
        1. 国外实践经验的总结第22-24页
        2.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实践经验总结第24-25页
        3. 中央规范性文件为完善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法制化指明了方向第25-28页
四、 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立法模式选择第28-32页
    (一) 区域立法的内涵和特征第28-29页
    (二)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立法权第29页
    (三)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立法的协调机制第29-31页
    (四)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立法程序第31-32页
五、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设计第32-42页
    (一)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空气管理机构设置和联席会议制度第32-35页
        1. 成立跨区域的空气管理权力机构第32-34页
        2. 跨区域的联席会议制度的具体实施第34-35页
    (二)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制度第35-37页
        1.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制度的性质第35页
        2.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的实施步骤第35-36页
        3.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制度的特点第36-37页
    (三) 实行重点区域、重点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第37-38页
        1. 环评会商机制的内涵第37-38页
        2. 环评会商机制的实施范围第38页
    (四) 区域空气质量监测和信息共享制度第38-40页
        1. 区域空气质量监测制度第38-39页
        2. 区域信息共享制度第39-40页
    (五) 区域大气污染联动应急管理法律制度第40-42页
        1. 大气环境应急管理法律制度的内涵第40页
        2.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中的应急管理制度的完善第40-42页
结论第42-4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43-47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典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温室气体甲烷排放特征研究--以北京市某大型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
下一篇:镧、硒对镉胁迫下番茄、黄瓜产量品质及Cd含量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