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民事诉讼中恶意诉讼的概述 | 第9-15页 |
1.1 恶意诉讼的内涵 | 第9-10页 |
1.2 恶意诉讼与诉权滥用、诉讼欺诈的差异 | 第10-11页 |
1.2.1 恶意诉讼与诉权滥用的区别 | 第10-11页 |
1.2.2 恶意诉讼和诉讼欺诈的不同 | 第11页 |
1.3 恶意民事诉讼的常见种类及其识别 | 第11-15页 |
1.3.1 恶意民事诉讼的常见种类 | 第11-12页 |
1.3.2 恶意诉讼的识别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恶意诉讼的现状、成因及规制的必要性 | 第15-24页 |
2.1 恶意诉讼的现状 | 第15-18页 |
2.2 恶意诉讼的成因 | 第18-21页 |
2.3 规制恶意诉讼的必要性 | 第21-24页 |
2.3.1 查处机制缺乏 | 第21页 |
2.3.2 制裁力度不够 | 第21-22页 |
2.3.3 恶意诉讼的社会危害性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域外民事恶意诉讼的相关规定及启示 | 第24-32页 |
3.1 大陆法系对恶意诉讼的规定及学说 | 第24-27页 |
3.1.1 罗马法关于恶意诉讼的规定 | 第24-25页 |
3.1.2 德国民法典关于恶意诉讼的规定 | 第25-26页 |
3.1.3 日本法律关于恶意诉讼的规定 | 第26-27页 |
3.2 英美法系关于恶意诉讼的规定及学说 | 第27-29页 |
3.2.1 英美法系关于恶意诉讼程序法的规定及学说 | 第27页 |
3.2.2 英美法系关于恶意诉讼实体法的规定及学说 | 第27-29页 |
3.3 域外遏制恶意诉讼的特点及启示 | 第29-32页 |
3.3.1 比较法视角下遏制恶意诉讼的特点 | 第29-30页 |
3.3.2 对我国遏制恶意诉讼制度的启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规制恶意诉讼的制度构建 | 第32-42页 |
4.1 规制恶意诉讼的基本思路 | 第32-36页 |
4.1.1 立法完善:提高恶意诉讼的违法成本 | 第32-33页 |
4.1.2 司法应对:强化法官的能动性和控制性 | 第33-34页 |
4.1.3 以诚信建设降低恶意诉讼思想的矛头 | 第34-36页 |
4.2 规制恶意诉讼的原则 | 第36-38页 |
4.2.1 规制恶意民事诉讼中公正与效率的平衡 | 第36-37页 |
4.2.2 实现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 | 第37-38页 |
4.3 规制恶意诉讼的路径 | 第38-42页 |
4.3.1 加强立案阶段的审查 | 第38页 |
4.3.2 建立庭前证据审查制度 | 第38-39页 |
4.3.3 完善撤诉制度 | 第39-40页 |
4.3.4 建立恶意诉讼的惩罚机制 | 第40页 |
4.3.5 完善相应的监督体系 | 第40-41页 |
4.3.6 加强社会道德体系的约束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