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的整合分析:原产地与入侵地的比较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生物入侵概述 | 第11-12页 |
1.2 生物入侵机制 | 第12-16页 |
1.2.1 入侵种的变化 | 第12-13页 |
1.2.2 环境差异 | 第13-16页 |
1.2.3 传播过程 | 第16页 |
1.3 植物入侵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3.1 外来植物入侵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入侵预测与风险评估 | 第17页 |
1.4 原产地与入侵地的比较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整合分析简介 | 第18-19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 第21页 |
2.1.2 数据库建立 | 第21-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2.2.1 整合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2.2 数据分析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入侵植物在原产地与入侵地的差异 | 第25-39页 |
3.1 入侵植物表现的综合效应值 | 第25-35页 |
3.2 研究方法及入侵植物生物学属性的影响 | 第35-3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9-45页 |
4.1 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地理学比较 | 第39-43页 |
4.1.1 物种入侵性 | 第39-40页 |
4.1.2 表型可塑性 | 第40-41页 |
4.1.3 生境可入侵性 | 第41-42页 |
4.1.4 入侵过程 | 第42-43页 |
4.2 影响原产地与入侵地间种群差异的因素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5.1 结论 | 第45页 |
5.2 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