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基于静电自组装的超分子结构及性质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前言第8-25页
    1.1 超分子化学第8-9页
    1.2 超分子相互作用的本质第9-12页
        1.2.1 离子—偶极相互作用第9页
        1.2.2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第9-10页
        1.2.3 离子—离子相互作用第10页
        1.2.4 阳离子-π相互作用第10页
        1.2.5 π-π 堆积第10页
        1.2.6 氢键第10-11页
        1.2.7 范德华作用力第11页
        1.2.8 疏水效应第11页
        1.2.9 固体中的紧密堆积第11-12页
    1.3 超两亲分子第12-13页
    1.4 超两亲分子的制备第13-19页
        1.4.1 氢键第13-14页
        1.4.2 主客体识别第14-15页
        1.4.3 金属—配体相互作用第15-16页
        1.4.4 静电相互作用第16-17页
        1.4.5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第17-18页
        1.4.6 π-π相互作用第18-19页
    1.5 超两亲分子的功能第19-22页
        1.5.1 可控自组装第19-20页
        1.5.2 响应型表面第20-21页
        1.5.3 纳米容器和可控载体第21页
        1.5.4 响应材料第21-22页
    1.6 选题意义第22-23页
    参考文献第23-25页
第二章 主客体结合驱动的金属超两亲分子可逆组装第25-42页
    2.1 引言第25-27页
    2.2 试剂与测试仪器第27页
    2.3 两亲分子S-1、S-2、S-3和Pt-1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27-30页
        2.3.1 两亲分子S-1的合成与表征第27-28页
        2.3.2 两亲分子S-2的合成与表征第28页
        2.3.3 两亲分子S-3的合成与表征第28-29页
        2.3.4 Pt-1的合成及表征第29-30页
    2.4 两亲小分子的聚集研究第30-31页
    2.5 基于光物理性质变化的金属超两亲分子自组装研究第31-34页
        2.5.1 在超分子自组装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变化第31-32页
        2.5.2 在超分子自组装中的发射光谱变化第32-33页
        2.5.3 在溶液中自组装的平衡第33-34页
    2.6 基于DLS表征的金属超两亲分子组装过程研究第34页
    2.7 临界聚集浓度的研究第34-35页
    2.8 金属超两亲分子的形貌结构研究第35-38页
        2.8.1 金属超两亲分子的形貌表征第35-37页
        2.8.2 金属超两亲分子组装体的结构表征第37-38页
        2.8.3 金属超两亲分子的磷光显微研究第38页
    2.9 超分子体系的磷光可逆变化第38-39页
    2.10 本章小结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2页
第三章 基于聚电解质和杂多酸的亚毫米级自由悬浮片层第42-52页
    3.1 引言第42-43页
    3.2 试剂与测试仪器第43页
    3.3 自由悬浮片层的制备及表征第43-44页
    3.4 自由悬浮片层的形貌研究第44-46页
    3.5 自由悬浮片层的形成机理研究第46-50页
    3.6 本章小结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2页
第四章 论文总结第52-53页
附录第53-55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苯并噻唑的小分子的合成与电存储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Pu(V)在蒙脱石上的吸附还原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