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意识解释鸿沟的现象概念策略与无现象概念策略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1. 研究意义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1.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 第13-16页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 解释鸿沟 | 第16-28页 |
1.1 解释鸿沟的两种阐释 | 第16-20页 |
1.1.1 查默斯的意识“难问题” | 第17-18页 |
1.1.2 泰关于解释鸿沟的分析 | 第18-20页 |
1.2 作为解释鸿沟焦点问题的感受性质 | 第20-28页 |
1.2.1 感受性质是什么 | 第20-23页 |
1.2.2 关于感受性质的两项重要论证 | 第23-28页 |
2. 现象概念策略 | 第28-37页 |
2.1 现象概念与现象概念策略的提出 | 第28-33页 |
2.1.1 现象状态的主体性与现象概念 | 第28-32页 |
2.1.2 现象概念策略 | 第32-33页 |
2.2 现象概念策略的两个重要论证 | 第33-37页 |
2.2.1 洛尔关于现象概念策略的论证 | 第33-34页 |
2.2.2 帕品纽关于现象概念策略的论证 | 第34-37页 |
3. 无现象概念策略 | 第37-49页 |
3.1 泰的无现象概念理论 | 第37-44页 |
3.1.1 泰早期关于现象概念的思考 | 第37-40页 |
3.1.2 现象概念不是特殊的概念 | 第40-44页 |
3.2 鲍尔的无现象概念策略 | 第44-49页 |
3.2.1 鲍尔的无现象概念理论的提出 | 第45页 |
3.2.2 鲍尔论现象概念并不存在 | 第45-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