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的近代调适--以中央国术馆为视角(1928-1937)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 选题的界定 | 第11-12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 对近代中国武术发展宏观脉络的勾勒 | 第13页 |
2. 对于国术馆及其活动的研究 | 第13-14页 |
3. 关于土洋体育之争的研究 | 第14页 |
(三)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清末民初传统武术的复兴与困境 | 第15-27页 |
(一) 军国民思想对传统武术的推动 | 第15-17页 |
1. 军国民主义思想 | 第15-16页 |
2. 精武体育会 | 第16-17页 |
(二) 国粹主义思想对传统武术发展的推动 | 第17-20页 |
1. 国粹主义思想 | 第17-18页 |
2. “中华新武术” | 第18-20页 |
(三)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对传统武术的冲击 | 第20-27页 |
1.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传入 | 第20-22页 |
2. 自然主义思想对传统武术的冲击 | 第22-24页 |
3. 面对冲击,武术界的应对 | 第24-27页 |
二、中央国术馆的成立与国术热潮 | 第27-42页 |
(一) 中央国术馆的成立 | 第27-31页 |
1. 中央国术馆的筹设 | 第27-28页 |
2. 中央国术馆的组织 | 第28-30页 |
3. 谋求国术成为体育必修课 | 第30-31页 |
(二) 第一次国术国考与国术热潮 | 第31-38页 |
1. 第一次国术国考 | 第31-34页 |
2. 上海国术运动大会 | 第34-35页 |
3. 杭州国术游艺大会 | 第35-38页 |
(三) 国术热潮的社会反响 | 第38-42页 |
1. 国民政府官员对国术的关注 | 第38-39页 |
2. 新式知识分子对国术热的批评 | 第39-42页 |
三、国术的民众化、科学化 | 第42-52页 |
(一) 国术的民众化 | 第42-47页 |
1. 革除门户弊端,编制统一的国术教材 | 第42-44页 |
2. 培养国术师资,创立体育专科学校 | 第44-45页 |
3. 民众的国术训练 | 第45-47页 |
(二) 国术的科学化 | 第47-52页 |
1. 对既有国术的整理与考证 | 第47-48页 |
2. 国术比赛规则的完善 | 第48-52页 |
四、国术的军事化 | 第52-63页 |
(一) 土洋体育之争 | 第52-55页 |
1. 土洋体育的相互批驳 | 第52-54页 |
2. 调和土洋体育之争 | 第54-55页 |
(二) 民族主义体育思想 | 第55-58页 |
1. 程登科与民族主义体育思想 | 第55-57页 |
2. 民族主义体育的发展对国术的影响 | 第57-58页 |
(三) 国术的军事化 | 第58-63页 |
1. 国术界对抗战的支援 | 第59-60页 |
2. 以国术训练民众、军队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