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2.1 煤矿开采对水循环的影响研究 | 第13-16页 |
1.2.2 煤矿开采对水资源量的影响研究 | 第16-18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研究区自然与社会条件 | 第22-36页 |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 第22-25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2-23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3页 |
2.1.3 气象 | 第23-24页 |
2.1.4 水文 | 第24-25页 |
2.1.5 社会经济 | 第25页 |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第25-26页 |
2.3 煤矿资源及开采状况 | 第26-36页 |
2.3.1 煤矿储量与分布 | 第26-27页 |
2.3.2 煤层 | 第27-29页 |
2.3.3 煤矿开采状况 | 第29-36页 |
3 采煤对不同水体影响过程分析 | 第36-52页 |
3.1 采煤对矿区地表水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36-40页 |
3.1.1 采煤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3.1.2 采煤对地表水体的影响途径 | 第38-40页 |
3.2 采煤对矿区包气带水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40-43页 |
3.2.1 采煤对包气带水补给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2 采煤对包气带水运动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3 采煤对包气带水蒸发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 采煤对矿区地下水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43-52页 |
3.3.1 采煤对含水层系统的影响 | 第43-48页 |
3.3.2 采煤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3 采煤对地下水径流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4 采煤对地下水排泄的影响 | 第51-52页 |
4 采煤对水循环系统和河川径流的影响分析 | 第52-65页 |
4.1 采煤对水循环及通量的影响过程 | 第52-57页 |
4.1.1 采煤前水循环及水量平衡关系 | 第52-54页 |
4.1.2 采煤后水循环及水量平衡关系 | 第54-56页 |
4.1.3 采煤前后水循环及水量过程的变化 | 第56-57页 |
4.2 采煤对古交市水量的影响分析 | 第57-60页 |
4.2.1 古交市地下水水量分析 | 第57-58页 |
4.2.2 古交市采煤前后多年平均水量变化 | 第58-60页 |
4.3 采煤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分析 | 第60-65页 |
4.3.1 采煤对产流的影响 | 第60-62页 |
4.3.2 采煤对汇流的影响 | 第62-65页 |
5 采煤对河川径流影响定量分析模型 | 第65-99页 |
5.1 模型框架 | 第65-70页 |
5.1.1 水文模型的选择 | 第65-66页 |
5.1.2 模拟过程 | 第66-70页 |
5.2 模型的过程及参数确定方法 | 第70-80页 |
5.2.1 概述 | 第70页 |
5.2.2 模型的范围和离散 | 第70页 |
5.2.3 地形 | 第70-71页 |
5.2.4 气象 | 第71-72页 |
5.2.5 土地利用 | 第72-75页 |
5.2.6 河流 | 第75-76页 |
5.2.7 坡面流 | 第76-77页 |
5.2.8 不饱和流 | 第77页 |
5.2.9 饱和流 | 第77-80页 |
5.3 模型的率定及验证 | 第80-85页 |
5.3.1 评价标准 | 第81-82页 |
5.3.2 径流过程率定和验证 | 第82-83页 |
5.3.3 水量过程验证 | 第83-84页 |
5.3.4 模型率定的参数 | 第84-85页 |
5.4 采煤对河川径流影响分析 | 第85-93页 |
5.4.1 采煤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 第87-88页 |
5.4.2 采煤对基流的影响 | 第88-89页 |
5.4.3 采煤对河川径流的影响 | 第89-90页 |
5.4.4 不同时期采煤对河川径流的影响 | 第90-93页 |
5.5 采煤前后模型参数变化及采煤条件下水量过程变化分析 | 第93-99页 |
5.5.1 采煤时期模型的率定及水量验证 | 第93-96页 |
5.5.2 采煤时期模型的率定参数 | 第96页 |
5.5.3 采煤前后模型的参数变化分析 | 第96-97页 |
5.5.4 采煤条件下水量过程变化分析 | 第97-99页 |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99-10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9-101页 |
6.2 新见解 | 第10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附表及附图 | 第108-118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