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褐煤中低温热解焦油组成 | 第13页 |
1.3 二苯并呋喃加氢脱氧反应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4 加氢脱氧催化剂 | 第19-22页 |
1.4.1 过渡金属硫化物催化剂 | 第19-20页 |
1.4.2 贵金属催化剂 | 第20页 |
1.4.3 过渡金属磷化物催化剂 | 第20-21页 |
1.4.4 Ni基催化剂 | 第21-22页 |
1.5 加氢脱氧载体 | 第22-23页 |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2页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26-27页 |
2.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流程及产物分析 | 第27-28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2.4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页 |
2.5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9-32页 |
2.5.1 催化剂的晶相结构表征(XRD) | 第29页 |
2.5.2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 第29-30页 |
2.5.3 透射电镜(TEM) | 第30页 |
2.5.4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H_2脉冲 | 第30页 |
2.5.5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第30页 |
2.5.6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ridine-FT-IR)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不同载体对二苯并呋喃加氢脱氧的影响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负载型Ni/OMA、Ni/γ-Al_2O_3和Ni/SBA-15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33-36页 |
3.2.1 有序介孔氧化铝载体的合成和表征 | 第33-35页 |
3.2.2 催化剂的晶相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3.3 催化剂的还原性分析 | 第36-37页 |
3.4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第37-39页 |
3.5 催化剂的酸性分析 | 第39-41页 |
3.6 Ni/OMA、Ni/SBA-15和Ni/γ-Al_2O_3催化剂的加氢脱氧性能 | 第41-45页 |
3.6.1 Ni/OMA催化剂的加氢脱氧性能 | 第41-42页 |
3.6.2 Ni/SBA-15催化剂加氢脱氧性能 | 第42-43页 |
3.6.3 Ni/γ-Al_2O_3催化剂的加氢脱氧性能 | 第43-45页 |
3.6.4 Ni/OMA、Ni/SBA-15和Ni/γ-Al_2O_3催化剂加氢脱氧性能比较 | 第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载体酸性对二苯并呋喃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 第46-64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不同掺硅量的Ni/有序介孔SiO_2-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47-52页 |
4.2.1 有序介孔SiO_2-Al_2O_3载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47-49页 |
4.2.2 硅掺杂调变载体表面酸性机理分析 | 第49-50页 |
4.2.3 催化剂的晶相结构分析 | 第50-52页 |
4.3 催化剂的还原性分析 | 第52-53页 |
4.4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第53-55页 |
4.5 催化剂的酸性分析 | 第55-58页 |
4.6 不同掺硅量的Ni/有序介孔SiO_2-Al_2O_3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58-63页 |
4.6.1 Ni/10Si-Al_2O_3催化剂加氢脱氧性能评价 | 第58-59页 |
4.6.2 Ni/20Si-Al_2O_3催化剂加氢脱氧性能评价 | 第59-61页 |
4.6.3 Ni/30Si-Al_2O_3催化剂加氢脱氧性能评价 | 第61-62页 |
4.6.4 不同掺硅量的催化剂加氢脱氧性能对比 | 第62-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5.1 结论 | 第64页 |
5.2 研究不足与建议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