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两型棘球属绦虫分子种系发生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第二章 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扩增及进化分析 | 第17-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2.1.1 材料 | 第17-18页 |
2.1.1.1 虫体 | 第17页 |
2.1.1.2 主要试剂 | 第17-18页 |
2.1.1.3 主要仪器 | 第18页 |
2.1.1.4 主要软件 | 第18页 |
2.1.2 方法 | 第18-21页 |
2.1.2.1 虫体收集 | 第18页 |
2.1.2.2 线粒体基因的提取 | 第18-19页 |
2.1.2.3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19-20页 |
2.1.2.4 PCR产物的检测 | 第20页 |
2.1.2.5 PCR产物提纯 | 第20-21页 |
2.1.2.6 PCR产物的测序 | 第21页 |
2.2 结果 | 第21-28页 |
2.2.1 细粒棘球绦虫Cox1基因 | 第21-24页 |
2.2.1.1 PCR扩增结果 | 第21-22页 |
2.2.1.2 细粒棘球绦虫Cox1基因序列分析 | 第22页 |
2.2.1.3 进化树构建 | 第22-24页 |
2.2.2 细粒棘球绦虫Nad1基因 | 第24-28页 |
2.2.2.1 PCR扩增结果 | 第24-25页 |
2.2.2.2 细粒棘球绦虫Nad1基因序列分析 | 第25-26页 |
2.2.2.3 进化树的构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多房棘球绦虫基因组扩增及进化分析 | 第28-3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3.1.1 材料 | 第28-29页 |
3.1.1.1 虫体 | 第28页 |
3.1.1.2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3.1.1.3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3.1.1.4 主要软件 | 第29页 |
3.1.1.5 引物 | 第29页 |
3.1.2 方法 | 第29-32页 |
3.1.2.1 虫体收集 | 第29页 |
3.1.2.2 线粒体基因的提取 | 第29-30页 |
3.1.2.3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30-31页 |
3.1.2.4 PCR产物的检测 | 第31-32页 |
3.1.2.5 PCR产物提纯 | 第32页 |
3.1.2.6 PCR产物的测序 | 第32页 |
3.2 结果 | 第32-38页 |
3.2.1 多房棘球绦虫Cox1基因 | 第32-35页 |
3.2.1.1 PCR扩增结果 | 第32-33页 |
3.2.1.2 多房棘球绦虫Cox1基因序列分析 | 第33-34页 |
3.2.1.3 多房棘球绦虫Cox1进化树 | 第34-35页 |
3.2.2 多房棘球绦虫Nad1基因 | 第35-38页 |
3.2.2.1 PCR扩增结果 | 第35-36页 |
3.2.2.2 多房棘球绦虫Nad1基因序列分析 | 第36页 |
3.2.2.3 多房棘球绦虫Nad1基因进化树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棘球属绦虫分子钟的建立 | 第38-44页 |
4.1 软件与方法 | 第38页 |
4.1.1 软件 | 第38页 |
4.1.2 方法 | 第38页 |
4.2 结果 | 第38-44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4-4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A 综述 | 第54-63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B 主要实验器械及标本 | 第63-67页 |
附录C 标本收集情况 | 第67-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