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0-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2 采煤机截齿动态分析基础 | 第13-21页 |
| ·动态显式有限元法简介 | 第13页 |
| ·CAE 模拟计算软件的选择及LS-DYNA 简介 | 第13-15页 |
| ·CAE 模拟计算软件的选择 | 第13-14页 |
| ·CAE 模拟的重要性 | 第14页 |
| ·LS-DYNA 简介 | 第14-15页 |
| ·LS-DYNA 仿真算法 | 第15-17页 |
| ·显示时间积分与时步控制 | 第17-19页 |
| ·计算流程简介 | 第19页 |
| ·ANSYS/LS-DYNA 的程序组织和文件系统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3 采煤机截齿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1-30页 |
| ·采煤机截齿模型的简化 | 第21-22页 |
| ·截齿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 ·截齿材料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 第25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27页 |
| ·接触分析 | 第27-28页 |
| ·截齿载荷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4 采煤机截齿静力学分析 | 第30-36页 |
| ·截齿截割煤岩的力学计算 | 第30-31页 |
| ·静力截割过程数值模拟 | 第31-35页 |
| ·整体等效应力分析 | 第31-32页 |
| ·整体等效应变分析 | 第32-33页 |
| ·纵截面轮廓线处应力分析 | 第33-34页 |
| ·横截面轮廓线处应力分析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5 采煤机截齿冲击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36-41页 |
| ·截齿截割煤岩应力响应特性 | 第36-39页 |
| ·刀头应力响应特性 | 第36-37页 |
| ·刀杆应力响应特性 | 第37-38页 |
| ·刀杆肩部内侧轮廓线应力变化特性 | 第38-39页 |
| ·截齿速度响应特性 | 第39页 |
| ·能量变化响应特性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6 不同冲击速度对截齿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1-48页 |
| ·不同速度冲击截齿应力响应特性 | 第41-45页 |
| ·刀头处节点应力变化特性 | 第41-42页 |
| ·纵截面等效应力响应特性 | 第42-43页 |
| ·焊接横截面轮廓处应力响应特性 | 第43-44页 |
| ·刀杆尾部横截面轮廓处应力响应特性 | 第44-45页 |
| ·不同速度冲击截齿速度、加速度响应特性 | 第45-46页 |
| ·速度响应特性 | 第45-46页 |
| ·加速度响应特性 | 第46页 |
| ·不同速度冲击能量响应特性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7 不同安装约束对截齿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8-56页 |
| ·不同安装约束截齿冲击后应力响应特性 | 第48-53页 |
| ·不同安装约束截齿等效应力变化 | 第48-49页 |
| ·不同安装约束截齿冲击后应变响应特性 | 第49-50页 |
| ·刀杆底面应力响应特性 | 第50-51页 |
| ·纵截面轮廓线应力响应特性 | 第51-52页 |
| ·焊接截面轮廓线应力响应特性 | 第52-53页 |
| ·截齿速度、加速度响应特性 | 第53-54页 |
| ·速度变化响应分析 | 第53页 |
| ·加速度变化响应分析 | 第53-54页 |
| ·冲击后能量变化特性 | 第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8 结论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6页 |
|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