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2 雇佣救助词源探究 | 第14-18页 |
2.1 “雇佣救助”定义 | 第14页 |
2.2 “雇佣救助”中国法词源探究 | 第14-15页 |
2.3 “雇佣救助”的外国法词源探究 | 第15-17页 |
2.4 “雇佣救助”词源探究小结 | 第17-18页 |
3 “雇佣救助”两层分析法 | 第18-25页 |
3.1 现行民商法体系下的雇佣制度 | 第18-21页 |
3.1.1 《海商法》中的“雇佣”制度 | 第18页 |
3.1.2 中国现行一般民商法中的“雇佣”制度 | 第18-20页 |
3.1.3 中国历史上的“雇佣”制度 | 第20页 |
3.1.4 中国现行民商法中“雇佣”制度的效力 | 第20-21页 |
3.1.5 “雇佣救助”中的“雇佣”与中国现行民商法概念的一致性 | 第21页 |
3.2 “救助”在现行民商法体系下的理解 | 第21-23页 |
3.2.1 一般现行民商法中的“救助” | 第21页 |
3.2.2 《海商法》中的“救助” | 第21-23页 |
3.2.3 《海商法》与《救助公约》中“救助”概念的统一性 | 第23页 |
3.3 “雇佣救助”两层分析法小结 | 第23-25页 |
4 “雇佣救助”不宜被定性为“海难救助” | 第25-36页 |
4.1 “海难救助”制度梳理 | 第25-34页 |
4.1.1 《救助公约》与《海商法》相关规定文义理解上的差别 | 第25-26页 |
4.1.2 SCOPIC条款的存在不意味《救助公约》与《海商法》实质上无差别 | 第26-30页 |
4.1.3 《救助公约》与《海商法》的冲突解决 | 第30-34页 |
4.2 法律行为角度分析“雇佣救助”并非“海难救助” | 第34-36页 |
5 “雇佣救助”定性为一般雇佣合同的弊端—法益平衡的角度 | 第36-39页 |
5.1 海难救助的法益本质 | 第36页 |
5.2 海难救助“无效果,无报酬”制度的优势 | 第36-38页 |
5.3 “雇佣救助”制度在法益平衡上的缺陷 | 第38-39页 |
6 雇佣救助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关系 | 第39-42页 |
6.1 与船舶优先权的关系 | 第39页 |
6.2 与共同海损的关系 | 第39-40页 |
6.3 雇佣救助的费用可否向保险人索赔 | 第40-42页 |
7 结语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作者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