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5页 |
外文缩略词表 | 第6-11页 |
第一章 小反刍兽疫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1 小反刍兽疫概述 | 第11页 |
2 病原学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2.1 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 | 第11-12页 |
2.2 理化特征 | 第12页 |
3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12页 |
3.1 易感动物 | 第12页 |
3.2 传染源 | 第12页 |
3.3 传播途径 | 第12页 |
3.4 流行的季节性 | 第12页 |
3.5 潜伏期 | 第12页 |
4 发病机理 | 第12-13页 |
5 临床症状 | 第13页 |
6 病理变化 | 第13页 |
7 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7.1 病毒的分离培养 | 第13页 |
7.2 血清学检测方法 | 第13-16页 |
7.2.1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HA及HI) | 第13页 |
7.2.2 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 | 第13-14页 |
7.2.3 对流免疫电泳(CIEP) | 第14页 |
7.2.4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 | 第14页 |
7.2.5 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 | 第14页 |
7.2.6 病毒中和试验(VNT) | 第14页 |
7.2.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14-16页 |
7.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6-18页 |
7.3.1 RT-PCR | 第16页 |
7.3.2 实时PCR(real-timePCR) | 第16-17页 |
7.3.3 PCR-ELISA方法 | 第17页 |
7.3.4 核酸探针杂交试验 | 第17页 |
7.3.5 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LAMP) | 第17页 |
7.3.6 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 | 第17-18页 |
7.4 其他检测技术 | 第18页 |
7.4.1 荧光素酶免疫沉淀(PPR-LIPS) | 第18页 |
7.4.2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 | 第18页 |
7.4.3 超灵敏荧光免疫层析技术(QD-LFIAS) | 第18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小反刍兽疫病毒武威分离株N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 第19-27页 |
1 材料 | 第19-21页 |
1.1 毒株 | 第19页 |
1.2 菌种、载体 | 第19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1.4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1.5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 第20-21页 |
2 方法 | 第21-23页 |
2.1 引物设计 | 第21页 |
2.2 PPRV武威分离株总RNA的提取 | 第21页 |
2.3 N基因RT-PCR扩增 | 第21-22页 |
2.4 目的基因的回收 | 第22页 |
2.5 载体的构建及目的基因序列测定 | 第22页 |
2.6 N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2-23页 |
2.6.1 遗传进化分析 | 第22页 |
2.6.2 N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22页 |
2.6.3 N蛋白二级结构的预测 | 第22-23页 |
2.6.4 N蛋白信号肽及跨膜区的预测 | 第23页 |
2.6.5 N蛋白亲水性、抗原性的预测 | 第23页 |
3 结果 | 第23-26页 |
3.1 PPRVN基因的RT-PCR扩增 | 第23页 |
3.2 N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23-25页 |
3.3 N基因编码蛋白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26页 |
3.3.1 N蛋白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25页 |
3.3.2 N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 第25页 |
3.3.3 信号肽及跨膜区的预测 | 第25-26页 |
3.3.4 N蛋白亲水性、抗原性的预测 | 第26页 |
4 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小反刍兽疫病毒武威分离株N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7-35页 |
1 材料 | 第27-31页 |
1.1 菌种、载体及实验动物 | 第27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1.4 主要缓冲液与试剂配制 | 第28-29页 |
1.5 PPRV武威分离株N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29页 |
1.5.1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29页 |
1.5.2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鉴定 | 第29页 |
1.5.3 表达产物的分析 | 第29页 |
1.6 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29-30页 |
1.7 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30页 |
1.8 抗体效价的ELISA检测 | 第30页 |
1.9 N蛋白最佳抗原包被量的确定 | 第30页 |
1.10 Westernblot检测 | 第30-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2.1 原核表达质粒pET-PPRV-N鉴定 | 第31页 |
2.2 诱导表达及SDS-PAGE分析 | 第31-32页 |
2.3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2页 |
2.4 抗原最佳包被量的确定 | 第32页 |
2.5 多克隆抗体的Westernblot分析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小反刍兽疫病毒武威分离株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5-43页 |
1 材料 | 第35-36页 |
1.1 实验动物及细胞 | 第35页 |
1.2 试验仪器 | 第35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1.4 试剂配制 | 第35-36页 |
2 方法 | 第36-39页 |
2.1 抗原最佳包被量的确定 | 第36页 |
2.2 细胞的培养及制备 | 第36-37页 |
2.2.1 SP2/0的培养 | 第36页 |
2.2.2 饲养细胞的制备 | 第36页 |
2.2.3 脾细胞的制备 | 第36-37页 |
2.3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37-38页 |
2.3.1 细胞融合 | 第37页 |
2.3.2 细胞筛选 | 第37-38页 |
2.3.3 亚克隆及细胞株的建立 | 第38页 |
2.3.4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检测 | 第38页 |
2.3.5 单克隆抗体稳定性检测 | 第38页 |
2.3.6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 第38页 |
2.4 单克隆抗体腹水的制备及粗提 | 第38-39页 |
2.5 腹水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39页 |
3 结果 | 第39-41页 |
3.1 抗原最佳包被量的确定 | 第39页 |
3.2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39页 |
3.3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测定 | 第39-40页 |
3.4 单克隆抗体稳定性测定 | 第40页 |
3.5 抗体亚类鉴定 | 第40页 |
3.6 腹水抗体效价测定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3页 |
全文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导师简介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