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阐释 | 第16-21页 |
| 一、协同治理的理论源起 | 第16-18页 |
| (一)协同学 | 第16页 |
| (二)系统论 | 第16-17页 |
| (三)善治理论 | 第17-18页 |
| 二、协同治理的内涵 | 第18-19页 |
| 三、协同治理的特征 | 第19-21页 |
| (一)治理多元 | 第19页 |
| (二)权力分享 | 第19页 |
| (三)责任共担 | 第19-20页 |
| (四)信任建立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国内外水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经验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分析 | 第21-30页 |
| 一、国内外水流域治理实践分析 | 第21-25页 |
| (一)国外水流域生态治理实践 | 第21-22页 |
| (二)国内水流域生态治理实践 | 第22-24页 |
| (三)国内外水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对比分析 | 第24-25页 |
| 二、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分析 | 第25-30页 |
| (一)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特点 | 第25-27页 |
| (二)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现状 | 第27-30页 |
| 第四章 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问题分析 | 第30-42页 |
| 一、主体的协同问题 | 第30-38页 |
| (一)政府协同问题 | 第30-33页 |
| (二)市场协同问题 | 第33页 |
| (三)社会协同问题 | 第33-36页 |
| (四)协同主体之间的协同问题 | 第36-38页 |
| 二、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 (一)治理理念滞后对协同过程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碎片化 | 第39-42页 |
| 第五章 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路径研究 | 第42-48页 |
| 一、政府主体的协同治理 | 第42-44页 |
| (一)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力度 | 第42-43页 |
| (二)提高地方政府间的协同效率 | 第43页 |
| (三)拓宽跨部门职能的协同范围 | 第43页 |
| (四)改善公务人员与政府的协同机制 | 第43-44页 |
| 二、市场主体的协同治理 | 第44-45页 |
| (一)降低环保型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 第44页 |
| (二)加快建立排污权利及权利交易制度 | 第44-45页 |
| (三)加强政策性扶持和法律约束 | 第45页 |
| 三、社会主体的协同治理 | 第45-47页 |
| (一)提升社会公众的协同治理能力 | 第45-46页 |
| (二)提高环保组织的治理能力 | 第46-47页 |
| 四、市场、政府和社会间的协同治理 | 第47-48页 |
| (一)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 第47页 |
| (二)构建治理主体的多方对话机制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 导师简介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