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厌氧—好氧对活性污泥吸附Ca2+的影响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含钙废水的来源第13页
    1.2 含钙污废水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含钙废水的处理方法第13-15页
        1.2.2 活性污泥法处理含钙废水中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1.3 活性污泥对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第16-17页
        1.3.1 活性污泥吸附金属离子研究现状第16页
        1.3.2 活性污泥吸附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第16-17页
        1.3.3 影响活性污泥吸附金属离子的因素第17页
    1.4 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应用第17-19页
        1.4.1 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技术应用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2 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技术原理第18页
        1.4.3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优势第18页
        1.4.4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局限性第18-19页
        1.4.5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第19页
    1.5 本文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第19-21页
        1.5.1 本文研究目标第19-20页
        1.5.2 本文研究内容第20页
        1.5.3 本文的创新点第20-21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1-30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2页
        2.1.1 实验所用高钙水与污泥第21页
        2.1.2 实验药品第21-22页
        2.1.3 主要参数测定方法及实验仪器第22页
    2.2 实验监测项目及操作方法第22-29页
        2.2.1 MLSS的测定方法第22-23页
        2.2.2 钙离子浓度的测定第23-24页
        2.2.3 COD的测定方法第24页
        2.2.4 红外光谱分析第24页
        2.2.5 SEM(扫描电镜)分析第24-25页
        2.2.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25-26页
        2.2.7 多糖测定第26-27页
        2.2.8 高通量测序方法第27-29页
    2.3 技术路线第29-30页
第3章 活性污泥对Ca~(2+)的吸附第30-45页
    3.1 研究方法及实验内容第30页
        3.1.1 污泥预处理第30页
        3.1.2 吸附实验第30页
    3.2 活性污泥对Ca~(2+)的吸附单因素实验第30-35页
        3.2.1 搅拌时间对钙离子去除效果影响第30-32页
        3.2.2 搅拌速度对钙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第32页
        3.2.3 进水钙离子浓度对钙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第32-33页
        3.2.4 进水pH对钙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第33-34页
        3.2.5 污泥浓度对钙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第34-35页
    3.3 活性污泥对Ca~(2+)的吸附正交实验第35-38页
        3.3.1 正交实验设计第35页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5-38页
    3.4 pH对活性污泥吸附Ca~(2+)的影响第38-43页
        3.4.1 进水pH对钙离子吸附量的影响第39-40页
        3.4.2 进水pH对污泥浓度的影响第40页
        3.4.3 进水pH对COD的影响第40-41页
        3.4.4 进水pH对多糖、蛋白质的影响第41-42页
        3.4.5 进水pH对EPS及疏水性的影响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4章 活性污泥对Ca~(2+)的吸附特性研究第45-54页
    4.1 吸附平衡和动力学研究第45-48页
        4.1.1 吸附平衡第45-46页
        4.1.2 吸附动力学第46-48页
    4.2 吸附等温线第48-50页
    4.3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50-52页
    4.4 活性污泥扫描电镜分析第52-53页
    4.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活性污泥吸附Ca~(2+)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第54-62页
    5.1 菌群多样性分析第54-56页
    5.2 菌落分类学组成分析第56-59页
    5.3 活性污泥组间差异性分析第59-61页
    5.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结论第62-63页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致谢第71-72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湿法炼锌铜镉渣综合回收工艺改进与工业化应用
下一篇:基于CALPUFF模型对嘉峪关市工业高架源跨区域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