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1.1 酚类化合物催化加氢 | 第11-16页 |
| 1.1.1 苯酚催化加氢 | 第11-13页 |
| 1.1.2 烷基苯酚催化加氢 | 第13-14页 |
| 1.1.3 氨基苯酚催化加氢 | 第14-15页 |
| 1.1.4 对苯二酚催化加氢 | 第15-16页 |
| 1.2 微乳法制备纳米贵金属催化剂 | 第16-23页 |
| 1.2.1 非负载型纳米金属基催化剂 | 第19-21页 |
| 1.2.2 负载型纳米金属基催化剂 | 第21-23页 |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内容 | 第23-25页 |
| 1.3.1 论文研究的意义、目的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31页 |
| 2.1 实验试剂及药品 | 第25页 |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5-26页 |
| 2.3 纳米Ru/NaY催化剂的制备和还原 | 第26-28页 |
| 2.3.1 浸渍法制备Ru/NaY催化剂 | 第26-27页 |
| 2.3.2 微乳法制备纳米Ru/NaY催化剂 | 第27-28页 |
| 2.4 纳米Ru/NaY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8页 |
| 2.5 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28-29页 |
| 2.6 纳米Ru/NaY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29-30页 |
| 2.6.1 X射线衍射(XRD) | 第29页 |
| 2.6.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9页 |
| 2.6.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9页 |
| 2.6.4 氮气吸脱附表征 | 第29页 |
| 2.6.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9-30页 |
| 2.6.6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30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微乳法制备纳米Ru/NaY催化剂 | 第31-41页 |
| 3.1 前言 | 第31页 |
| 3.2 微乳法制备负载型纳米Ru/NaY催化剂 | 第31-33页 |
| 3.2.1 微乳法制备负载型纳米Ru/NaY催化剂的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3.2.2 浸渍法制备Ru/NaY催化剂 | 第32页 |
| 3.2.3 催化剂加氢活性评价 | 第32页 |
| 3.2.4 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32-33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 3.3.1 不同还原方法对制备的负载型纳米Ru/NaY催化剂的影响 | 第33-36页 |
| 3.3.2 不同制备方法对反应的影响 | 第36-3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负载型纳米Ru/NaY催化剂加氢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41-49页 |
| 4.1 前言 | 第41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 4.2.1 微乳法制备负载型纳米Ru/NaY催化剂 | 第41页 |
| 4.2.2 催化剂加氢活性评价 | 第41-42页 |
| 4.2.3 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42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7页 |
| 4.3.1 活性组分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 4.3.2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3-46页 |
| 4.3.3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46-4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对苯二酚加氢反应路径的初步分析 | 第49-53页 |
| 5.1 前言 | 第49-50页 |
| 5.2 对苯二酚加氢反应路径的研究历程 | 第50-51页 |
| 5.3 反应路径的初步分析 | 第51-52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