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北方地区泉水聚落形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2页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22页
        1.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概况第11-13页
        1.1.2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探索第13-15页
        1.1.3 建筑学领域的聚落研究第15-20页
        1.1.4 泉水聚落相关研究第20-22页
        1.1.5 研究现状评述第22页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第22-25页
        1.2.1 研究目标第22-23页
        1.2.2 研究方法第23-25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第25-30页
        1.3.1 研究内容第25-28页
        1.3.2 研究意义第28-30页
    1.4 研究框架第30-32页
第二章 “北方地区”泉水聚落概述第32-71页
    2.1 泉水成因与地理类型第32-36页
        2.1.1 泉水形成与出露第32-34页
        2.1.2 泉水出露的地质特征与分类第34-35页
        2.1.3 下降泉与上升泉第35-36页
    2.2 泉水聚落的概念第36-44页
        2.2.1 泉水的定义范畴第36-39页
        2.2.2 聚落第39-40页
        2.2.3 泉水聚落第40-44页
    2.3 泉水聚落的社会组织类型第44-52页
        2.3.1 城市聚落第45-51页
        2.3.2 乡村聚落第51-52页
    2.4 “北方四省地区”的区域范畴与泉群分布第52-56页
        2.4.1 “中原地区”与“中原文化”第52-55页
        2.4.2 中国北方岩溶地下水系统第55页
        2.4.3 “北方地区”的范畴第55-56页
    2.5 “北方地区”泉水聚落的分布第56-61页
        2.5.1 地理分布第56-59页
        2.5.2 行政区划分布第59-61页
    2.6 北方地区泉水聚落保存现状第61-71页
        2.6.1 类型划分依据与原则第61-62页
        2.6.2 泉水聚落现状类型第62-71页
第三章 泉水系统构成第71-98页
    3.1 出露系统第71-81页
        3.1.1 原生出露形态第71-73页
        3.1.2 泉井第73-75页
        3.1.3 泉池第75-79页
        3.1.4 泉湾第79-81页
    3.2 输送系统第81-94页
        3.2.1 传统供水方式第81-84页
        3.2.2 泉渠输水类型第84-88页
        3.2.3 泉渠引水第88-90页
        3.2.4 泉渠与泄洪水道第90-94页
    3.3 泉水泄流第94-95页
    3.4 泉水系统的构成第95-98页
第四章 泉水系统的利用模式第98-136页
    4.1 生活利用第99-109页
        4.1.1 生活饮用第99-102页
        4.1.2 生活使用第102-103页
        4.1.3 泉水利用的空间分区第103-109页
    4.2 生产利用第109-125页
        4.2.1 农业灌溉第109-115页
        4.2.2 泉水动力利用第115-120页
        4.2.3 加工业第120-124页
        4.2.4 养殖业第124-125页
    4.3 景观利用第125-134页
        4.3.1 泉水景观第125-132页
        4.3.2 曲水流觞第132-134页
    4.4 消防利用第134-136页
第五章 泉水聚落的空间形态第136-202页
    5.1 聚落的“营建”第136-142页
        5.1.1 “空间与场所”第136-137页
        5.1.2 “四位一体”的定居第137-138页
        5.1.3 泉水聚落空间构成第138-142页
    5.2 聚落物质空间结构层次第142-182页
        5.2.1 宏观层次——整体结构第142-158页
        5.2.2 中观层次——架构体系第158-173页
        5.2.3 微观层次——填植体系第173-180页
        5.2.4 泉水聚落空间架构第180-182页
    5.3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空间形态类型第182-187页
        5.3.1 山地丘陵地貌第182-184页
        5.3.2 山前及山间局部平原地貌第184-187页
    5.4 聚落空间形态中的人文要素第187-202页
        5.4.1 宗族第187-192页
        5.4.2 信仰与宗教第192-197页
        5.4.3 民俗民规第197-202页
第六章 泉水聚落的时代适应性与再生机制第202-228页
    6.1 泉水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第203-207页
        6.1.1 泉水生活利用方式的改变第203页
        6.1.2 泉水聚落的生存困境第203-207页
    6.2 城市化背景下传统泉水聚落的功能性嬗变第207-215页
        6.2.1 传统实用价值的延续第207-210页
        6.2.2 泉水资源的当代价值第210-215页
    6.3 工业文明背景下泉水聚落的更新策略第215-219页
        6.3.1 当代泉水聚落发展与更新所面临的问题第215-217页
        6.3.2 泉水聚落保护与更新的基本原则第217-219页
    6.4 泉水聚落更新的关键技术第219-228页
        6.4.1 泉水水源的涵养第219-220页
        6.4.2 泉水聚落的多元化发展途径第220-222页
        6.4.3 泉水水系的合理支撑容量第222-223页
        6.4.4 泉水系统的优化完善第223-224页
        6.4.5 泉水聚落景观的重构第224-228页
结语第228-230页
附录第230-248页
参考文献第248-26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260-261页
致谢第261-262页

论文共2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粗糙海面微波电磁散射及传播模型研究
下一篇:手臂式Keggin结构夹心型钨磷酸盐酯基锡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