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多跳无线网络架构及传输特点 | 第12-16页 |
1.2.1 无线Mesh 网络 | 第12-13页 |
1.2.2 多跳蜂窝网 | 第13-15页 |
1.2.3 无线体域网 | 第15-16页 |
1.3 跨层设计的意义 | 第16-17页 |
1.3.1 传统分层结构在无线网络中的问题 | 第16-17页 |
1.3.2 跨层解决方案 | 第17页 |
1.4 国内外当前研究状况 | 第17-18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跨层多跳的资源优化理论框架 | 第19-36页 |
2.1 无线网络的跨层建模方法 | 第19-22页 |
2.1.1 跨层建模方法概述 | 第19-20页 |
2.1.2 应用层模型 | 第20页 |
2.1.3 传输层模型 | 第20页 |
2.1.4 网络层模型 | 第20-21页 |
2.1.5 链路层模型 | 第21-22页 |
2.1.6 物理层模型 | 第22页 |
2.2 跨层优化视频传送模型 | 第22-28页 |
2.2.1 无线Mesh 网络模型 | 第22-26页 |
2.2.2 从Mesh 到WBAN 的模型修正 | 第26-28页 |
2.3 多跳的基本结构与传输延时 | 第28-35页 |
2.3.1 多跳蜂窝网跨层模型 | 第28-33页 |
2.3.2 从多跳蜂窝网到WBAN 的模型修正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受限条件下跨层多跳的优化研究 | 第36-56页 |
3.1 WBAN 信道特性分析与建模 | 第36-39页 |
3.1.1 WBAN 信道的特性 | 第36-39页 |
3.1.2 WBAN 信道的Markov 模型 | 第39页 |
3.2 H.264 在WBAN 信道的传输性能分析 | 第39-49页 |
3.2.1 H.264 编解码标准 | 第40-42页 |
3.2.2 H.264 的码率控制技术 | 第42-45页 |
3.2.3 WBAN 信道下H.264 传输性能 | 第45-49页 |
3.3 针对WBAN 环境的跨层设计方案 | 第49-55页 |
3.3.1 针对WBAN 的H.264 传输系统 | 第50-51页 |
3.3.2 跨层设计方案 | 第51-55页 |
3.3.3 调度设计方案 | 第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硬件实现平台设计 | 第56-77页 |
4.1 方案总体选择与设计 | 第56-63页 |
4.1.1 硬件平台的设计原则 | 第56-57页 |
4.1.2 方案的分析与选择 | 第57-59页 |
4.1.3 整体方案与基本芯片选型 | 第59-61页 |
4.1.4 设计方案框图 | 第61-63页 |
4.2 硬件电路设计 | 第63-68页 |
4.2.1 电源和时钟设计 | 第63-64页 |
4.2.2 存储设计 | 第64-65页 |
4.2.3 网络接口设计 | 第65-66页 |
4.2.4 各芯片的连接设计 | 第66-67页 |
4.2.5 调试接口设计 | 第67-68页 |
4.2.6 板极启动系统设计 | 第68页 |
4.3 软件模块设计考虑 | 第68-70页 |
4.4 基于BF561 的H.264 视频编解码实现 | 第70-76页 |
4.4.1 H.264 编解码平台 | 第70-71页 |
4.4.2 基于ADSP-BF561 的H.264 编码器设计 | 第71-74页 |
4.4.3 编解码器性能统计 | 第74-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系统框架的进一步优化设计 | 第77-82页 |
5.1 帧结构的优化考虑 | 第77-79页 |
5.1.1 WBAN 网络拓扑特点 | 第77页 |
5.1.2 优化的帧结构探讨 | 第77-79页 |
5.2 路由协议设计考虑 | 第79-81页 |
5.2.1 现有路由协议的不足 | 第79-80页 |
5.2.2 路由协议的改进思路 | 第80-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