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菊酯降解菌株JZL-3与甲基营养型菌株JZL-4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第12-13页
前言第13-15页
文献综述第15-25页
    1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发展及其残留危害第15-16页
        1.1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发展第15-16页
        1.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残留危害第16页
    2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第16-19页
        2.1 拟除虫菊酯降解菌及主要的微生物类群第16页
        2.2 微生物降解的机理第16-17页
        2.3 影响微生物降解的因素第17页
        2.4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微生物的代谢途径第17-18页
        2.5 微生物降解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相关基因定位第18-19页
    3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异构体的生物降解选择性第19-20页
        3.1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酶促降解第19页
        3.2 生物对拟除虫菊酯异构体降解的偏好性第19-20页
    参考文献第20-25页
实验部分第25-63页
    第一章 氯氰菊酯降解菌JZL-3的分离鉴定第25-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7页
            1.1 培养基与试剂第25-26页
            1.2 氯氰菊酯降解菌的分离与纯化第26页
            1.3 降解菌株系统发育地位的确定第26-27页
            1.4 菌体生长量的测定第27页
            1.5 氯氰菊酯含量的测定第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7-32页
            2.1 氯氰菊酯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第27-28页
            2.2 降解菌株JZL-3的鉴定第28-30页
            2.3 菌株JZL-3的生长曲线第30页
            2.4 环境条件对降解菌株JZL-3生长的影响第30-32页
        3 结论第32页
        参考文献第32-35页
    第二章 菌株JZL-3对菊酯类农药降解特性研究第35-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1.1 培养基与试剂第35页
            1.2 种子液培养及菌液浓度的测定第35页
            1.3 菊酯农药检测条件第35页
            1.4 粗酶液的制备第35-36页
            1.5 质粒的提取第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41页
            2.1 菌株JZL-3在固体平板上对氯氰菊酯的降解现象第36-37页
            2.2 菌株JZL-3的降解特性研究第37-39页
            2.3 菌株JZL-3对不同菊酯类农药降解效率的比较第39-40页
            2.4 菌株JZL-3对菊酯类杀虫剂顺反异构体的选择性第40-41页
            2.5 菌株JZL-3内质粒检测第41页
        3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第三章 菌株JZL-3对氯氰菊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第45-5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1.1 菌种与试剂第45页
            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第45页
            1.3 试验土壤采集及处理第45-46页
            1.4 土壤中氯氰菊酯的提取与测定第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2.1 Arthrobacter sp.JZL-3与土著微生物对土壤中氯氰菊酯的作用第46-47页
            2.2 农药初始浓度对JZL-3降解土壤中氯氰菊酯的影响第47-48页
            2.3 接种量对氯氰菊酯降解的影响第48-49页
        3 讨论第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第四章 兼性甲基营养菌株JZL-4分类地位研究第51-6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4页
            1.1 培养基与试剂第51-52页
            1.2 表形特征分析第52页
            1.3 生理生化及底物利用第52页
            1.4 C1化合物代谢途径研究第52页
            1.5 细胞脂肪酸、极性脂和呼吸醌分析第52页
            1.6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第52-53页
            1.7 菌株G+C mol%和DNA同源性测定第53-5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4-59页
            2.1 形态学第54页
            2.2 生理生化特性第54-56页
            2.3 化学分类学特性第56-57页
            2.4 一碳化合物的代谢特性第57-58页
            2.5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比较第58-59页
            2.6 DNA-DNA杂交与G+C mol%第59页
        3 讨论第59页
        4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全文总结第63-65页
附录第65-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硝基苯降解菌Pseudomonas sp. XY-1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下一篇:表皮葡萄球菌组氨酸激酶YycG小分子抑制剂衍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