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4-1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5-28页 |
1.1 实验动物和饲料 | 第15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15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15-16页 |
1.4 实验流程 | 第16-17页 |
1.5 髂动脉球囊剥脱术过程 | 第17-18页 |
1.6 血管超声检测过程 | 第18页 |
1.7 血样和血管标本采集 | 第18页 |
1.8 组织血管紧张素Ⅱ的测定 | 第18-19页 |
1.9 血清指标的测定 | 第19-22页 |
1.10 病理检测的处理 | 第22-24页 |
1.11 原位杂交检测的处理 | 第24-27页 |
1.12 图像分析 | 第27页 |
1.13 统计学分析 | 第27-28页 |
结果 | 第28-43页 |
2.1 实验动物情况 | 第28页 |
2.2 血管超声情况 | 第28-31页 |
2.3 血管紧张素Ⅱ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2.4 血清指标的变化 | 第32-34页 |
2.5 病理形态学观察 | 第34-38页 |
2.6 原位杂交分析 | 第38-40页 |
2.7 相关性分析 | 第40-43页 |
讨论 | 第43-53页 |
3.1 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43-44页 |
3.2 AngⅡ的形成途径及其受体 | 第44-46页 |
3.3 AngⅡ与AS的关系研究进展 | 第46-50页 |
3.4 ARB与AS的临床研究 | 第50-52页 |
3.5 局限性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1-62页 |
综述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机制—炎症机制 | 第62-71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