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创新点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 | 第14-34页 |
2.1 凯恩斯的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 | 第14-19页 |
2.1.1 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介绍 | 第14-17页 |
2.1.2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 第17-19页 |
2.2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 | 第19-22页 |
2.2.1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产生 | 第19-20页 |
2.2.2 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介绍 | 第20-22页 |
2.2.3 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凯恩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22页 |
2.3 货币学派的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 | 第22-26页 |
2.3.1 货币学派的产生 | 第23页 |
2.3.2 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介绍 | 第23-25页 |
2.3.3 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 | 第25-26页 |
2.4 供给学派的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 | 第26-28页 |
2.4.1 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介绍 | 第26-27页 |
2.4.2 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官方经济学效果比较 | 第27-28页 |
2.5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反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 | 第28-29页 |
2.5.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产生 | 第28-29页 |
2.5.2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反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的假设 | 第29页 |
2.5.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反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 | 第29页 |
2.6 新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 | 第29-31页 |
2.6.1 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 第29-30页 |
2.6.2 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介绍 | 第30-31页 |
2.6.3 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 第31页 |
2.7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介绍 | 第31-34页 |
2.7.1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产生 | 第31-32页 |
2.7.2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 | 第32-34页 |
3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比较 | 第34-47页 |
3.1 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比较 | 第34-35页 |
3.1.1 凯恩斯理论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产物 | 第34页 |
3.1.2 凯恩斯理论在美国的新发展 | 第34-35页 |
3.1.3 70年代的"滞胀"危机促进了自由主义学派的发展 | 第35页 |
3.1.4 新凯恩斯主义发展的背景 | 第35页 |
3.2 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前提假设、分析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比较 | 第35-40页 |
3.2.1 前提假设比较 | 第36-37页 |
3.2.2 分析方法比较 | 第37-39页 |
3.2.3 研究目的比较 | 第39-40页 |
3.3 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主要内容的比较 | 第40-41页 |
3.3.1 凯恩斯理论单方面研究以及新古典综合派的折中主义综合 | 第40-41页 |
3.3.2 新自由主义学派单方面内容研究以及新凯恩斯主义广泛内容 | 第41页 |
3.3.3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内容 | 第41页 |
3.4 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结论的比较 | 第41-44页 |
3.4.1 强调以投资为主带动消费的凯恩斯理论 | 第41-42页 |
3.4.2 逆风向行事以及政策搭配使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 | 第42页 |
3.4.3 强调货币政策的货币学派和提倡减税增加供给的供给学派 | 第42-43页 |
3.4.4 强调自由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和强调干预的新凯恩斯主义 | 第43页 |
3.4.5 重视政府作用的制度变迁理论 | 第43-44页 |
3.5 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理论影响的比较 | 第44-45页 |
3.6 整体评价 | 第45-47页 |
4 上述分析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启示 | 第47-51页 |
4.1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47-49页 |
4.2 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层次的问题以及可借鉴的理论 | 第49页 |
4.3 我国经济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