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2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二、研究方法和意义 | 第10-12页 |
正文 | 第12-42页 |
一、德国与新加坡政治制度建立背景 | 第12-21页 |
(一) 德国与新加坡政治制度的演变 | 第12-14页 |
1、德国政治制度的的演变 | 第12-13页 |
2、新加坡政治制度的演变 | 第13-14页 |
(二) 德国与新加坡政治文化的转向 | 第14-18页 |
1、二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的转向 | 第14-16页 |
2、新加坡的政治文化转向 | 第16-17页 |
3、德国与新加坡政治文化转向的异同 | 第17-18页 |
(三)、德国与新加坡政治制度的确立 | 第18-21页 |
1、《基本法》中的联邦制原则 | 第18-19页 |
2、宪法下的议会共和制 | 第19-20页 |
3、德国和新加坡政治制度确立的原因 | 第20-21页 |
二、德国和新加坡的议会制度 | 第21-27页 |
(一) 德国和新加坡议会制度的产生 | 第21-22页 |
1、德国议会制度的产生 | 第21页 |
2、新加坡国会的演变 | 第21-22页 |
(二) 德国议会和新加坡国会的组织机构 | 第22-25页 |
1、德国两院制和新加坡一院制 | 第22-24页 |
2、德国议会和新加坡国会的职权 | 第24-25页 |
(三) 德国议会与新加坡国会内部与外部权力关系 | 第25-27页 |
1 、议会结构的差别 | 第25-26页 |
2 、议会与政府的关系 | 第26-27页 |
三、德国与新加坡的政党制度 | 第27-35页 |
(一) 德国和新加坡政党制度的基本概况 | 第27-28页 |
(二) 德国联邦议院中的政党 | 第28-30页 |
1、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 | 第28-29页 |
2、社会民主党 | 第29页 |
3、自由民主党 | 第29-30页 |
4、绿党的兴起 | 第30页 |
(三)、新加坡政党制度 | 第30-33页 |
1、"一党独大"的人民行动党 | 第30-32页 |
2、人民行动党与政府的关系 | 第32页 |
3、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理念 | 第32-33页 |
(四) 德国政党与新加坡政党的比较 | 第33-35页 |
四、德国与新加坡政府制度 | 第35-39页 |
(一) 联邦德国总统与新加坡总统 | 第35-36页 |
(二) 德国和新加坡的政府组织 | 第36-37页 |
1、联邦总理和内阁总理 | 第36页 |
2、总理职权比较 | 第36-37页 |
(三) 德国与新加坡地方政府 | 第37-39页 |
五、德国和新加坡议会共和制的启示 | 第39-42页 |
(一) 立足本国国情,勇于创新 | 第39-40页 |
(二)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证政府对社会的有效控制 | 第40-41页 |
(三) 坚持改革开放,客观地看待东西方文化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