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插图索引 | 第14-18页 |
附表索引 | 第18-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9-2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9-20页 |
1.1.2 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0-22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22-2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23-32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23-25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5-30页 |
1.2.3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1.2.4 综合述评 | 第31-32页 |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32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32-33页 |
1.4 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 第33-38页 |
1.4.1 研究视角 | 第33-3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第2章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概况 | 第38-55页 |
2.1 湘南概况 | 第38-44页 |
2.1.1 自然条件 | 第38页 |
2.1.2 人文条件 | 第38-41页 |
2.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41-44页 |
2.2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概况 | 第44-54页 |
2.2.1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遗存名录 | 第44-47页 |
2.2.2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遗存的分布规律 | 第47-50页 |
2.2.3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遗存的分类 | 第50-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3章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解析 | 第55-72页 |
3.1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内涵 | 第55-57页 |
3.1.1 空间与形态 | 第55页 |
3.1.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 第55-57页 |
3.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深层结构 | 第57-63页 |
3.2.1 自然环境结构 | 第57-58页 |
3.2.2 经济技术结构 | 第58-59页 |
3.2.3 社会文化结构 | 第59-60页 |
3.2.4 政治政策结构 | 第60-63页 |
3.3 传统村落系统的复杂性 | 第63-65页 |
3.3.1 传统村落系统内部结构的复杂性 | 第63页 |
3.3.2 传统村落系统外部属性的复杂性 | 第63-65页 |
3.4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层次 | 第65-69页 |
3.4.1 村落整体空间形态层面 | 第65-66页 |
3.4.2 村落外部空间形态层面 | 第66-68页 |
3.4.3 民居内部空间形态层面 | 第68-69页 |
3.5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性 | 第69-71页 |
3.5.1 空间形态的历时性 | 第70页 |
3.5.2 空间形态的表征性 | 第70页 |
3.5.3 空间形态的经济性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机制 | 第72-162页 |
4.1 古代(北宋-晚清)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机制 | 第72-103页 |
4.1.1 古代湘南汉族宗族村落形成的社会条件 | 第72-78页 |
4.1.2 古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的选址思想 | 第78-79页 |
4.1.3 古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的营建模式 | 第79-88页 |
4.1.4 古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轨迹 | 第88-95页 |
4.1.5 古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要素 | 第95-103页 |
4.2 近代(晚清-1949)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机制 | 第103-112页 |
4.2.1 近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的社会背景 | 第103-106页 |
4.2.2 近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动因 | 第106-108页 |
4.2.3 近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轨迹 | 第108-112页 |
4.2.4 近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要素 | 第112页 |
4.3 现代(1949-1978)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机制 | 第112-121页 |
4.3.1 现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的社会背景 | 第113-114页 |
4.3.2 现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动因 | 第114-116页 |
4.3.3 现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轨迹 | 第116-120页 |
4.3.4 现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要素 | 第120-121页 |
4.4 当代(1979-至今)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机制 | 第121-142页 |
4.4.1 当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的社会背景 | 第121-125页 |
4.4.2 当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动因 | 第125-129页 |
4.4.3 当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类型 | 第129-134页 |
4.4.4 当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轨迹 | 第134-141页 |
4.4.5 当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要素 | 第141-142页 |
4.5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 第142-159页 |
4.5.1 自组织理论基础 | 第142-145页 |
4.5.2 古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自组织演变规律 | 第145-151页 |
4.5.3 从自组织理论视角来看近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衰败 | 第151-154页 |
4.5.4 现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自组织还是他组织? | 第154-156页 |
4.5.5 当代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复杂图式 | 第156-159页 |
本章小结 | 第159-162页 |
第5章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现实发展的新机遇与内部需求 | 第162-178页 |
5.1 传统村落现实发展的新机遇 | 第162-164页 |
5.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162-163页 |
5.1.2 取消农业税政策 | 第163页 |
5.1.3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制度的建立 | 第163-164页 |
5.2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现实发展的内部需求 | 第164-177页 |
5.2.1 调查村落、数据获取 | 第164-165页 |
5.2.2 对现住房的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 第165-167页 |
5.2.3 对湘南传统村落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 第167-172页 |
5.2.4 对湘南传统村落居民建房意向的调查分析 | 第172-174页 |
5.2.5 基于居民感知的湘南传统村落现实发展的内部需求 | 第174-17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7-178页 |
第6章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适应性研究 | 第178-208页 |
6.1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适应性发展的目标框架 | 第178-180页 |
6.1.1 适应性释义 | 第178页 |
6.1.2 从演变来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建构的适应性 | 第178-179页 |
6.1.3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适应性发展的目标框架 | 第179-180页 |
6.2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的保护 | 第180-191页 |
6.2.1 传统村落的保护内容 | 第181-182页 |
6.2.2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困境 | 第182-185页 |
6.2.3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的保护策略 | 第185-191页 |
6.3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外部空间整治策略 | 第191-197页 |
6.3.1 传统村落整治的意义 | 第191-192页 |
6.3.2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病理分析 | 第192-194页 |
6.3.3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的整治对策 | 第194-197页 |
6.4 无为设计:传统村落新区规划的适应性策略 | 第197-201页 |
6.4.1 古代传统村落的“无为设计” | 第197-198页 |
6.4.2 新区无为设计的“所为” | 第198-200页 |
6.4.3 无为设计的实施途径 | 第200-201页 |
6.5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适应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 第201-207页 |
6.5.1 凸显“势能差” | 第201-203页 |
6.5.2 利用“负熵流” | 第203-204页 |
6.5.3 培育龙头企业 | 第204-205页 |
6.5.4 培养新型农民 | 第205-206页 |
6.5.5 继续深化制度改革 | 第206-207页 |
本章小结 | 第207-208页 |
结语 | 第208-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25页 |
致谢 | 第225-22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26-227页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研究课题 | 第227-228页 |
附录C 传统村落居民感知调查问卷 | 第228-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