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真空电子学(电子物理学)论文--阴极电子学论文

氧化物阴极等离子体源实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氧化物阴极研究背景第18-34页
    1.1 氧化物阴极的历史第18-22页
        1.1.1 氧化物阴极的发现与应用第18-19页
        1.1.2 盈余钡的研究第19-20页
        1.1.3 氧化物阴极的发展与应用第20-22页
    1.2 几种常见的热阴极第22-28页
        1.2.1 钍钨阴极第22-24页
        1.2.2 硼化物阴极第24-26页
        1.2.3 氧化钍阴极和稀土氧化物阴极第26-27页
        1.2.4 储备式阴极第27-28页
    1.3 高密度热阴极在等离子体实验上的应用第28-34页
        1.3.1 氧化物阴极电子枪第28页
        1.3.2 氧化物阴极灯丝源第28-30页
        1.3.3 大面积氧化物阴极第30-31页
        1.3.4 氧化物阴极离子源第31页
        1.3.5 大面积六硼化镧等离子源第31-34页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诊断方法第34-60页
    2.1 线性磁化等离子体装置第34-40页
        2.1.1 装置结构第34-35页
        2.1.2 真空系统第35-37页
        2.1.3 充气系统第37-38页
        2.1.4 磁场及电源系统第38-39页
        2.1.5 循环水冷系统第39-40页
    2.2 探针系统第40-41页
        2.2.1 一维探针系统第40页
        2.2.2. 维探针系统第40-41页
    2.3 意外报警系统第41-42页
    2.4 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第42页
    2.5 现有等离子体源第42-45页
        2.5.1 灯丝源第42-43页
        2.5.2 Helicon源第43-45页
    2.6 诊断工具第45-60页
        2.6.1 单探针原理第46-48页
        2.6.2 双探针第48-50页
        2.6.3 三探针第50-52页
        2.6.4 极向探针阵列第52-53页
        2.6.5 发射探针第53-55页
        2.6.6 马赫探针第55-57页
        2.6.7 罗科夫斯基线圈第57-60页
第三章 氧化物阴极设计与制造工艺第60-92页
    3.1 氧化物阴极源设计背景第60-62页
    3.2 线性磁化装置氧化物阴极源设计第62-72页
        3.2.1 阴极及其附件设计第62-64页
        3.2.2 热源的设计第64-66页
        3.2.3 阳极材料的选择与设计第66-67页
        3.2.4 热源周围热量反射系统第67-70页
        3.2.5 支撑底座的设计第70-71页
        3.2.6 电路连接第71-72页
        3.2.7 氧化物阴极水冷设计第72页
    3.3 基金属的选择与处理第72-76页
        3.3.1 基金属的选择第72-74页
        3.3.2 基金属的处理第74-76页
    3.4 发射浆的制备第76-79页
        3.4.1 发射材料的选择第76-77页
        3.4.2 发射浆的配制第77-78页
        3.4.3 发射浆的碾磨第78-79页
    3.5 阴极的喷涂第79-81页
    3.6 热源的制作第81-82页
    3.7 氧化物阴极的激活第82-85页
        3.7.1 热激活第82-84页
        3.7.2 电激活第84-85页
    3.8 阴极温度的测量第85-86页
    3.9 氧化物阴极放电脉冲源设计第86-90页
        3.9.1 设计要求第86-87页
        3.9.2 电源设计第87-89页
        3.9.3 放电测试第89-90页
    3.10 废料的处理第90-92页
第四章 线性磁化装置氧化物阴极放电第92-130页
    4.1 氧化物阴极发射模型第92-93页
    4.2 氧化物阴极放电模式第93-102页
        4.2.1 氧化物阴极脉冲放电第93-99页
        4.2.2 氧化物阴极直流放电第99-102页
    4.3 发射能力与控制条件第102-109页
        4.3.1 放电电流与阴极温度的关系第102-103页
        4.3.2 放电电流与放电电压的关系第103-105页
        4.3.3 放电电流与中性气压的关系第105-106页
        4.3.4 放电电流与磁场的关系第106-108页
        4.3.5 放电电流与放电频率的关系.第108-109页
    4.4 氧化物阴极脉冲放电常见现象第109-115页
        4.4.1 放电与衰减第109-111页
        4.4.2 火花现象第111-113页
        4.4.3 氧化物阴极中毒第113-115页
    4.5 阴极阳极大距离放电第115-118页
        4.5.1 轴向电流与磁场的关系第116-117页
        4.5.2 轴向电流与气压的关系第117页
        4.5.3 轴向电流与放电电压的关系第117-118页
        4.5.4 大距离放电的应用第118页
    4.6 离子声波朗道阻尼估算离子温度第118-123页
    4.7 氧化物阴极放电的优点第123-128页
        4.7.1 均匀第123-124页
        4.7.2 稳定第124-125页
        4.7.3 高密度、高电离率第125页
        4.7.4 低碰撞第125-126页
        4.7.5 长寿命第126页
        4.7.6 低成本第126-127页
        4.7.7 无噪声第127页
        4.7.8 参数可调范围大第127页
        4.7.9 可大尺度存在第127-128页
        4.7.10 易诊断第128页
    4.8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五章 新型氧化物阴极探索第130-134页
    5.1 含钪型氧化物阴极第130-132页
    5.2 含镍、钨型氧化物阴极第132-134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134-136页
附录A 常见金属电阻率及其温度系数第136-138页
附录B 元素周期表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8页
致谢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拟南芥花异常株系AFDL的表型分析及调控机制研究
下一篇:中国的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基于转型期相关数据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