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全息超导的概念 | 第8-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全息超导模型 | 第14-48页 |
2.1 在黑洞中的详细讨论 | 第14-28页 |
2.1.1 回到极限探测的情况 | 第18-19页 |
2.1.2 标量场的凝聚 | 第19-20页 |
2.1.3 电导率 | 第20-26页 |
2.1.4 带毛黑洞作用量 | 第26-28页 |
2.2 soliton时空中的全息超导模型 | 第28-37页 |
2.2.1 soliton时空中全息超导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2.2.2 半解析的方法研究soliton | 第29-34页 |
2.2.3 研究物质场对soliton时空有反作用的情形 | 第34-37页 |
2.3 高阶修正模型 | 第37-48页 |
2.3.1 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2.3.2 推广到喊gb项的情况 | 第39-41页 |
2.3.3 含反作用的情况 | 第41-48页 |
第三章 Stuckelberg模型在soliton中的推广 | 第48-56页 |
3.1 soliton中的Stuickelberg模型 | 第48-52页 |
3.1.1 在soliton时空中引入Stuckelberg模型 | 第48-50页 |
3.1.2 标量场凝聚的数值结果 | 第50-52页 |
3.2 黑洞中的Stuckelberg模型 | 第52-56页 |
3.2.1 运动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52-54页 |
3.2.2 反作用对相变的影响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全息超导模型中凝聚算符的选择 | 第56-70页 |
4.1 AdS黑洞中两个算符的凝聚现象 | 第56-62页 |
4.1.1 运动方程和边界条件 | 第56-58页 |
4.1.2 标量场的凝聚 | 第58-62页 |
4.2 AdS Soliton时空中两个算符的凝聚现象 | 第62-65页 |
4.3 凝聚间隙和临界温度的解析结果 | 第65-70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博士期间所作的工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