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混凝—生物脱氮联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10-13页
插图索引第13-17页
附表索引第17-19页
第1章 绪论第19-38页
    1.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及水质特性第19-21页
        1.1.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第19页
        1.1.2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性第19-21页
    1.2 腐殖酸简介及其去除工艺第21-22页
        1.2.1 腐殖质和腐殖酸简介第21页
        1.2.2 腐殖酸的去除工艺及应用第21-22页
    1.3 混凝-絮凝工艺概述第22-28页
        1.3.1 混凝剂类型第23-24页
        1.3.2 混凝-絮凝反应机理第24-25页
        1.3.3 混凝-絮凝工艺影响因素第25-27页
        1.3.4 混凝-絮凝工艺的应用第27-28页
    1.4 生物工艺概述第28-32页
        1.4.1 好氧生物工艺在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应用第28-30页
        1.4.2 厌氧生物工艺在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应用第30-31页
        1.4.3 生物联用工艺的应用第31-32页
    1.5 物化-生物联合处理工艺的应用第32-34页
    1.6 本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内容第34-38页
        1.6.1 课题研究背景第34-36页
        1.6.2 研究内容及目的第36-38页
第2章 混凝-絮凝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初步优化第38-63页
    2.1 前言第38页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2.2.1 试验材料第38-40页
        2.2.2 试验流程第40页
        2.2.3 分析方法第40页
    2.3 无机低分子混凝剂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因素分析及初步优化第40-52页
        2.3.1 混凝剂的投加剂量第40-43页
        2.3.2 初始pH值第43-46页
        2.3.3 快速搅拌时间第46-49页
        2.3.4 慢速搅拌时间第49-52页
    2.4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因素分析及初步优化第52-61页
        2.4.1 混凝剂的投加剂量第52-55页
        2.4.2 初始pH值第55-57页
        2.4.3 快速搅拌时间第57-59页
        2.4.4 慢速搅拌时间第59-61页
    2.5 七种混凝剂最佳工艺条件和较佳范围的拟定第61-62页
    2.6 小结第62-63页
第3章 响应面优化混凝.絮凝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第63-105页
    3.1 前言第63页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63-64页
        3.2.1 试验材料第63-64页
        3.2.2 试验流程第64页
        3.2.3 分析方法第64页
    3.3 试验设计第64-66页
    3.4 无机低分子混凝剂处理渗滤液的RSM模型构建与优化分析第66-85页
        3.4.1 统计学分析与预测模型第66-76页
        3.4.2 工艺分析第76-81页
        3.4.3 工艺优化第81-85页
    3.5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处理渗滤液的RSM模型构建与优化分析第85-100页
        3.5.1 统计学分析与预测模型第85-92页
        3.5.2 工艺分析第92-97页
        3.5.3 工艺优化第97-100页
    3.6 混凝沉淀物分析第100-102页
    3.7 小结第102-105页
第4章 混凝-絮凝工艺对渗滤液中难降解物质去除机理的初步探讨第105-119页
    4.1 前言第105页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05-107页
        4.2.1 试验材料第105-106页
        4.2.2 试验流程第106页
        4.2.3 分析方法第106-10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7-117页
        4.3.1 预处理前后渗滤液的可生化性比较第107页
        4.3.2 渗滤液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107-115页
        4.3.3 腐殖酸去除机理的初步探讨第115-117页
    4.4 小结第117-119页
第5章 混凝联合生物脱氮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第119-143页
    5.1 前言第119页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19-125页
        5.2.1 试验装置及材料第119-123页
        5.2.2 试验流程第123-124页
        5.2.3 分析方法第124-125页
    5.3 生物脱氮系统的启动及其整体性能第125-137页
        5.3.1 生物脱氮系统的整体性能第125-127页
        5.3.2 生物脱氮系统内的有机物去除和脱氮效果第127-137页
    5.4 混凝工艺与生物脱氮系统联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第137-142页
        5.4.1 混凝-生物脱氮联合工艺处理效果的分析第137-141页
        5.4.2 混凝-生物脱氮联合工艺的经济技术分析第141-142页
    5.5 小结第142-14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43-146页
    6.1 结论第143-145页
    6.2 展望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第159-161页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静电纺丝制备PU/PVDF压电性细胞支架及其应用于创伤愈合领域的研究
下一篇:甲苯液相氧化反应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