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 | 第16-43页 |
| 1.1 问题意识 | 第16-20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20-26页 |
| 1.3 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概念 | 第26-35页 |
| 1.4 研究方法与分析领域 | 第35-43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 1.4.2 分析框架 | 第38-43页 |
| 第二章 开港期东亚秩序与韩国社会的形态(1876-04) | 第43-97页 |
| 一、东亚地缘关系秩序与韩国的开港 | 第43-63页 |
| 1. 19 世纪东亚秩序的形态特征 | 第43-52页 |
| 2. 朝鲜的边缘化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性格 | 第52-63页 |
| 二、朝鲜晚期政治及社会结构的变动 | 第63-81页 |
| 1. 王朝官僚政治与两班支配秩序的变动 | 第63-69页 |
| 2. 农民的成长与地主制的发展 | 第69-74页 |
| 3. 开港期政治经济结构的特征与乡村社会 | 第74-81页 |
| 三、革命的格局与民族运动 | 第81-97页 |
| 1. 王政派与开化派,外势 | 第81-87页 |
| 2. 1862 年晋州民乱至 1894 年农民战争 | 第87-93页 |
| 3. 独立自强运动与抗日义兵运动 | 第93-97页 |
| 第三章 日据时期殖民结构的形成与发展(1905-29) | 第97-152页 |
| 一、日本帝国-殖民地间关系结构与其形态 | 第97-112页 |
| 1. 日本殖民帝国体制的认识方式 | 第97-105页 |
| 2. 资本殖民帝国的形式与民族主义 | 第105-112页 |
| 二、日治朝鲜社会的形态特征 | 第112-136页 |
| 1. 日治朝鲜殖民统治的机制 | 第112-120页 |
| 2. 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过程 | 第120-125页 |
| 3. 朝鲜殖民地资本主义的结构特征 | 第125-136页 |
| 三、殖民前期民族运动的两大趋势 | 第136-152页 |
| 1. 从勤王运动转向民主民族运动 | 第136-142页 |
| 2. 民族运动的分裂与社会运动的兴起 | 第142-148页 |
| 3. 在海外民族运动的状态 | 第148-152页 |
| 第四章 日本法西斯体制与殖民地朝鲜(1930-45) | 第152-209页 |
| 一、日本法西斯战争与战后东亚格局 | 第152-167页 |
| 1. 资本殖民帝国的危机与法西斯体制 | 第152-156页 |
| 2. 日本法西斯体制的特征 | 第156-160页 |
| 3. 战后东亚格局与韩半岛局势 | 第160-167页 |
| 二、殖民地法西斯体制的政治经济结构 | 第167-188页 |
| 1. 殖民地法西斯政府的统制机制 | 第167-175页 |
| 2. 日本资本对农业经济的垄断 | 第175-181页 |
| 3. 日本垄断资本主导的军需工业化 | 第181-188页 |
| 三、法西斯战争期及战后的民族运动 | 第188-209页 |
| 1. 国内民族运动的分裂与削弱 | 第188-194页 |
| 2. 战后美苏占领下的民族运动 | 第194-209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209-2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1-253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53-254页 |
| 后记 | 第254-255页 |